壯族飲食文化特點
多數(shù)地區(qū)的壯族習(xí)慣于日食三餐,有少數(shù)地區(qū)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qū)盛產(chǎn)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花色品種多樣。重達數(shù)十斤,、大如桌面,、在特大水缸內(nèi)燜煮七天七夜方熟的特大壯粽,堪稱中華食品之最,。鮮蔬四時不缺,,野菜隨處可見。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xí)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斐鲥仌r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qū)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后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diào)料即成。壯族人習(xí)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后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人以貓,、狗,、蛇、蟲為珍味,,也愛禽蛋,、豬肉和野味,擅長烤,、炸,、燉、膿,、鹵,、煮等烹調(diào)方法,口味偏好麻辣鮮酸,。名菜有: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豆腐肴,、五色糯米飯、魚生、烤乳豬,、鹽風(fēng)肝,、五香豆組、釀?wù)槿史?、火把肉,、燒鴨、烤辣子水雞,、皮肝生,、予姜野兔肉、洋瓜根夾臘肉,、酸水煮鯽魚,、白炒三七雞、五彩蛋等,,其他菜肴還有:酸菜炒粉腸,、涼薯炒牛肉、燙馬肉,、網(wǎng)油豬肝卷,、豆腐夾、粉絲青菜湯等,。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diào)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fēng)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廣西的“香豬”、“果子貍”是久負盛名的菜肴,。制作香豬所用豬仔,,是近親繁殖的,烘烤,、清蒸,、爆炒都鮮嫩可口。果子貍,,是廣西特產(chǎn),,又叫花面貍、白額靈貓,,善爬樹,,采食香蕉、木瓜,、萬壽果和其他果實,,故稱果子貍,肉味十分鮮美,。
壯族的飲食禮儀
1,、日常飲食禮俗
同其他少數(shù)民族相比較,壯族受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是比較深的,,因此敬老愛幼、上下有序,、男尊女卑等傳統(tǒng)觀念在壯族的日常飲食禮俗中有所反映,。如進餐時,老人往往受到特別的尊重,。給老人盛飯時,,要用雙手從老人側(cè)背把碗遞上;飯后,,要給老人遞上茶水或清水漱口,。壯族認為雞、鴨的心,、肝營養(yǎng)豐富,,胸,、尾肥嫩。因此,,人們食用雞,、鴨時,,要把心,、肝、胸,、尾留給老人食用,。又如壯族進餐時往往采取男女分桌而食,以免違犯“男女授受不親”的古訓(xùn),。餐桌席位也有比較嚴(yán)格的規(guī)定,,家長夫婦坐正位,子女坐旁位,,媳婦坐下位,。
2、待客飲食禮俗
壯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這在古代文獻上多有反映,,如明代鄺露《赤雅》卷上載:“人至其家,不問識否,,輒具牲醴,,飲啖,久敬不衰,?!鼻宕h敘《粵述》載:“(客)至,則雞黍禮待甚殷,?!泵駠渡狭挚h志》載:“親友偶樂臨存,雖處境不寬,,亦須杯酒聯(lián)歡,,以盡主人之誼;倘遠客到來,,則款洽更為殷摯,。”龍州一帶的壯族有“空桌留客”的風(fēng)俗,,“即家有來客,,主人即張羅酒菜,并在廳堂擺好飯桌餐具,,表示已約客人吃飯,,客人不能拒絕,,若客人執(zhí)意要走,便會掃主人面子,?!痹谠S多地方,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來了客人均被視為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客人要輪流吃一遍,不吃者為失禮,。只有各家都嘗一點,,才算領(lǐng)了情,盡了禮,。壯族宴客時,要讓年老的客人和貴客與主人一起坐正位,。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必須備酒,,方顯得隆重。酒宴上,,人們有喝“交杯酒”的習(xí)俗,。壯族喝“交杯酒”,“其實并不用杯,,而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每上一道菜,,主人都要先給客人挾一筷菜后,其他的人才能下筷,。宴席上,,壯族人是不會讓客人的碗見底的,客人碗里往往被好客的主人挾滿了菜,,堆的很高。在壯族主人眼里,,菜堆得越高越表示尊敬,。有的壯鄉(xiāng),甚至用一根筷子穿起幾塊肉,,往客人嘴里塞,,名曰灌肉,。
有的初到壯鄉(xiāng)的客人,怕吃不完剩下難為情,,盡量把碗中的菜吃光,,結(jié)果越吃主人就越往碗里挾菜,主人見客人吃不完才高興,,覺得盡到了禮,。如果客人碗里的飯菜吃光了,便覺得食物不夠豐盛,,招待不周,。
3、節(jié)日飲食禮俗
壯族的節(jié)日飲食禮俗也有一些獨特的內(nèi)容,,如春節(jié)時人們要吃粽粑,,一般不吃青菜,認為春節(jié)吃青菜來年田里就會長草,,影響莊稼收成,。三月三是壯族的重要節(jié)日,除了上文提到的吃“五色飯”外,,壯族還有吃“五色蛋”的習(xí)俗,。五色蛋是把雞蛋(或鴨蛋、鵝蛋)分別染成五色,,每人吃一個有色蛋,,小孩每人還要在胸前掛一串五色蛋,作碰蛋游戲之用,。
中秋節(jié)時,,壯族人家也有賞月、吃月餅的習(xí)俗,。孩子們在這天往往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種奇形怪狀的鬼腦殼,,化裝成高公、矮婆,,到村里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餅,。青年男女則結(jié)伴到田地里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稱“偷青”,認為吃了這些偷來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
壯族飲食禁忌
忌食青蛙,;忌吃死于籠中的雞,;忌食牛肉,以為牛為耕作之幫手,,故不忍食之,;禁吃狗肉,據(jù)傳壯族先民中,,有人生而喪母,,又被后母遺棄野外,家中母犬乳之,,才得以成人,,故為報狗恩而禁食狗肉(但有些區(qū)壯族視狗肉為補養(yǎng)珍品,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二和五月初五殺狗,,并稱為“狗肉節(jié)”),。吃飯時,忌將筷子插入碗中,,因祭死者才如此,;忌筷子跌落在地上;飯熱忌用嘴吹,,恐將飯粒吹走日后無飯可吃,。
壯族特色飲食
五色花米飯
五色花米飯是壯族人的特產(chǎn),云南壯族人民稱之為烏飯,,不但色彩鮮艷,,而且味道悠遠。色彩有紅,、紫,、黑、白,、黃五種,,叫“五色花米飯”。每年的秋后,,壯族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選出來,,單獨放好留待做花飯用。壯族五色花米飯不但色鮮味美,,而且還有良好的藥物作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提到,五色花米飯中,,用來染黑顏色的“楓香葉”,,人食之,能“堅筋骨、益腸胃,、補髓”;染黃顏色的“染飯花”具有清熱涼血等作用,;用來染紅顏色的“紅蘭草”具有生血的作用,。而用來染紫色的“紫蘭草”,在壯族民間療法中,,單方熬湯服用,,能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頭暈等癥,。
粽子
壯族的春節(jié)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這三天主人和來客都必須吃粽子。因為粽子在壯家是一種高貴的食物,。粽子象征著富裕豐收,。壯族非常的好客,所以有客人來就會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脖子肉和草果粉拌制而成,,挾在粽心里,煮熟后,,味道非常的鮮美,。
火草粑
火草粑又叫清明草粑粑,是一種將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摻合,,加入洗凈的清明草和適量白糖蒸熟,,放入碓窩里反復(fù)槌打到極粘稠后,做成的類似于干殼餅一樣大小的粑粑,。吃的時候用鍋加少許香油微火煎熱或者直接用火烘烤,,慢慢讓外皮形成一層黃鍋巴,其香甜可口的味道讓你無法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