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芪建中湯的出處
黃芪建中湯出自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原文記載“虛勞里急,,諸不足者,,黃芪建中湯主之”。
二,、黃芪建中湯的配方
1,、藥物組成
黃芪?9-15g(原方一兩半)、?桂枝?9g(原方三兩),、?白芍?18g(原方六兩),、?炙甘草?6g、?生姜?9g,、?大棗?4-12枚,、?飴糖?30-45g(原方一升)。
2,、加減化裁
若泛酸者,,可去飴糖,加吳茱萸暖肝溫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較多者,可加干姜、陳皮,、半夏,、茯苓等以溫胃化飲。如陽虛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湯建立中氣,,或理中丸以溫中散寒,中陽得運,,則寒邪自散,,諸癥悉除。如寒象不明顯,,以脾胃虛弱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湯以益氣健脾,行氣和胃,。
三,、黃芪建中湯如何正確煎服
1、傳統(tǒng)煎法?
藥材冷水浸泡30分鐘后煎煮,,水沸后文火煎30-40分鐘,,濾出藥液后兌入飴糖溶化。
2,、?現(xiàn)代用法?
每日1劑,,分2-3次溫服,建議飯前1小時服用,。
?3,、關(guān)鍵要點?
飴糖需藥液煎好后加入,避免高溫久煎,,藥渣可復(fù)煎1次,,二次煎煮時間減半。
四,、黃芪建中湯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主治:中焦虛寒之虛勞里急證,。證見腹中時時拘急疼痛,,喜溫喜按,少氣懶言,;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勞則愈甚,,面色無華,;或伴神疲乏力,肢體酸軟,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禁忌人群:濕熱內(nèi)蘊,、陰虛火旺者忌用,糖尿病患者慎用飴糖,;孕婦及兒童需嚴(yán)格遵醫(yī)囑。
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quán)威性,。如有身體不適,請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明確診斷,,謹遵醫(yī)囑治療,請勿輕信網(wǎng)上建議,。?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