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于安定門外東側(cè),與天壇遙相對應(yīng),,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jiān)隔河相望,。地壇是一座莊嚴肅穆,、古樸幽雅的皇家壇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壇內(nèi)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型,,整個建筑樸實端莊,,別具一格,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tǒng)和象征傳說構(gòu)思設(shè)計的,。地壇現(xiàn)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
齋宮為皇帝祭地時齋宿之所,。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各帝都曾在此齋宿,。主體建筑坐西面東,,由西,、南、北三殿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神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為五開間懸山式綠琉璃頂。通面闊19.55米,,每間面闊相同,,進深7.5米。外有壝墻,。
地壇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園是中國第一家以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園區(qū),,它位于地壇公園內(nèi),占地面積約2.5公頃,。2010年建成,。園區(qū)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主要分區(qū),,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內(nèi)涵,以水棲和陸路為經(jīng)脈經(jīng)絡(luò),,將全園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形體,。園內(nèi)有各類樹木3千多株,近百種中草藥和可入藥的植物,。主要景觀依次為園林主門,,精、氣,、神和合主題雕塑,,心火區(qū),腎水區(qū),,肝木區(qū),,悅和苑,養(yǎng)生長廊,,針灸銅人,,養(yǎng)生坊,,杏林問茶,藥王孫思邈雕像,,脾土區(qū),,運動養(yǎng)生廣場,24節(jié)氣地雕,,肺金區(qū),,調(diào)息廣場,足底反射步道等,。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園,,借助地壇皇家園林的古老神韻,集中展示了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的精華,,不僅是弘揚中醫(yī)文化的窗口,,更是讓市民了解中醫(yī),享受中醫(yī)的良好場所,。
方澤壇,,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場所,因壇臺周有方形澤渠,,故稱方澤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諭進行改建,,將黃琉璃磚壇面改換為艾青石壇面?,F(xiàn)建筑為1981年按清乾隆時形制恢復(fù),。
壇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圓地方”之傳說,。中心壇臺分上下兩層,,周有澤渠,、外有壇壝兩重,,四面各有欞星門,。下層壇臺南半部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座山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shè)山形紋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時奉安五岳,、五鎮(zhèn)、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座水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shè)山形紋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瀆之神位,,外壝東北部為望燈桿,與其對稱的西北部原有瘞坎一處,。
牌樓也稱牌坊,是地壇主門—西門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兩代皇帝到地壇祭地首先經(jīng)過牌樓,,再進壇門,地壇牌樓與頤和園東門外牌樓一樣高大雄偉,。明代始建時稱“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間重建時改為“廣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的原因,兩個牌樓都沒有保存下來?,F(xiàn)在您所見到的牌樓,是公園根據(jù)清代乾隆時所建式樣于1990年重新建設(shè)的,,新建的牌樓高達13.5米,,氣勢高大雄偉,綠色的琉璃瓦面,,彩畫以本“天龍地鳳”之說,,繪以單鳳圖和牡丹圖案,正面中心有“地壇”二字,,背面核心有“廣厚街”字樣,。今天的牌樓已成為地壇公園重要景點之一,。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壇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兩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鎮(zhèn),、四海、四瀆、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壇辟為“京兆公園”,曾在此設(shè)“通俗圖書館”,,1986年秋定為“地壇文物陳列室”。
鐘樓,,始建于1530年,,為三開間歇山式綠琉璃頂?shù)闹亻苷叫谓ㄖ骈?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樣重建,。鐘高2.58米,直徑1.56米,,重2324千克,銘文鑄“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個字,。鐘聲宏亮渾厚,。
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這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開間的懸山式大殿和兩座井亭組成,。正殿叫“神庫”,,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鳳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轎子)、龍亭(抬配位,、從位諸神位的轎子)和遇皇祇室修繕時,,臨時供奉各神位的地方,。東配殿叫“祭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庫房。西配殿叫“神廚”,,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樂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樂器和樂舞生服的地方,。東、西井亭專為方澤壇內(nèi)澤渠注水和為神廚供水,。南殿及兩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殺祭祀用的牲畜(犢,、冢,、羊,、鹿)的場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時初刻,,在此舉行宰牲儀式。門內(nèi)兩側(cè)原有井亭各一座,。
6:00—21:30(5月1日—10月31日)
6:00—20:30(11月1日—4月30日)
8:30—17:00(地壇公園皇祇室)
票價:2元(不含方澤壇,、皇祇室)
票價:5元(地壇公園皇祇室)
地壇南門:地鐵2號線,、5號線雍和宮站,公交車13,、116、44,、130、684,、75、18,、特12,、特2路,。
地壇西門:地鐵2號線安定門站,,公交車104、108,、124路電車或18、27,、75,、113,、119、301,、430,、特11路,、專7路。
地壇北門:地鐵5號線和平里北街站,,125(從安定門始發(fā))。
地壇東門:125(從芍藥居始發(fā)),、公交車117路,。
地壇公園現(xiàn)有古樹176株,,其中一級古樹89株,,二級古樹87株,,樹種為側(cè)柏、檜柏,、國槐,、棗樹,、榆樹、銀杏,、楸樹。地點多集中分布于方澤壇周邊區(qū)域,。大部分古樹的樹齡已經(jīng)超過300年,,園內(nèi)的古樹長勢良好,千姿百態(tài),,既體現(xiàn)出飽經(jīng)歷史風霜的古老和蒼勁,,又表現(xiàn)了頑強的生活力,,古樹群落已成為公園的獨特景觀,特別是公園的獨臂將軍柏,、大將軍柏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歷年來地壇公園一直重視古樹的維護管理工作,,每棵古樹都有相應(yīng)的檔案記錄,并設(shè)專人維護,,2005年地壇公園完成了古樹復(fù)壯工程,,對全園古樹進行了一次徹底的維護保養(yǎng),,以此保證古樹的茁壯生長。公園內(nèi)著名的就是獨臂將軍柏和大將軍柏,、老將軍柏三棵古樹,。
1531年,,方澤壇工成,。明世宗親祀皇地祇于方澤祭祀。
1749年,,將皇祇室以及方澤壇圍墻綠琉璃瓦頂改為黃瓦,、方澤壇面黃琉璃磚改為白色墁石,。至
1800年,,清高宗升配方澤,,重修皇祇室,、祭臺,、庫座,、齋宮、牌樓,。
1860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聚集地壇,,拆地壇磚石砌炮臺。
1925年,,京兆尹薛篤弼將地壇辟作京兆公園,。
1956年,北京市市規(guī)劃局批復(fù)同意地壇為綠化用地,,用地面積457畝,。
1957年,市園林局接管地壇重建公園,,恢復(fù)公園稱“地壇公園”,。
1958年,地壇苗圃(面積75畝)改為綠地,,合并到地壇公園,。
1973年,,地壇齋宮南殿挑頂修繕開工,。
1975年,,方澤壇至內(nèi)壇北門道路兩側(cè)綠化更新工程完工,栽植大規(guī)格銀杏122株,。
1985年,,地壇春節(jié)文化廟會開幕,會期13天,,至26日結(jié)束,,接待游人65萬人次。此為當代廟會起點,。
2000年,,鐘樓復(fù)建工程開工。復(fù)建的鐘樓為二層重樓,,重檐歇山頂,,綠琉璃瓦。樓內(nèi)懸掛的原銅鐘按保存于大鐘寺的原鐘復(fù)制。
2002年,,地壇壇墻修繕工程開工,。修繕部分為周邊整治中亮出的內(nèi)壇東墻和南墻東段。更換了木梁,,恢復(fù)了瓦頂,,對破損的墻面進行剔補和勾逢。
2004年,,主皇祇室挑頂大修,,更換室內(nèi)破損金磚。
2006年,,國務(wù)院公布地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祭祀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瘞等。清乾隆七年額定地壇設(shè)文,、武,、樂舞生480人,執(zhí)事生90人,。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小時之久。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親詣致祭,而派遣親王或皇子代為行禮,。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詣地壇致祭26次,而后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祭地活動源于遠古,。據(jù)文字記載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史料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于澤中方丘),。起初,是由于文化知識水平所限,,人們尚不能認識與駕馭自然及社會力量,,對自然界的眾多事物現(xiàn)象(諸如生老病死、窮富苦樂,、風云雨電,、水火災(zāi)害等)解釋不了,漸次產(chǎn)生虛幻,、夢幻,,集眾人之幻,就臆想出超自然的什么“神鬼”,,出現(xiàn)神宗迷信,,把萬物歸宿于天地神鬼的造化安排,若遇不解之事就求救天地神鬼給以保佑和恩賜,,臆造出“皇天”,、“地祇”掌管天、地之一切,,是至高無上的,。
后來,封建君王就利用這些進一步迷惑百姓,,當作統(tǒng)治工具,。君王為抬高其自身,維護其統(tǒng)治,,又編出“天地君親師”,,為“五尊”,把自己置于天地之下,,親師庶民之上,,封自己為“天子”,宣揚自己當皇帝是天地造化,、祖宗功德,。為表謝恩與求助,就出現(xiàn)了拜謝與祈禱天地神之禮儀,。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禮儀制度,,曰《周禮》,。
明清帝王承襲《周禮》之制,每逢陰歷夏至凌晨,,皇帝親詣此臺條招“皇地祇”,、“五岳”、“五鎮(zhèn)”,、“四?!薄ⅰ八臑^”,、“五陵山”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曰“大祀方澤”(古時祀典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級),。每逢國有大事(如皇上登極、大婚,、冊封帝后,、大戰(zhàn)獲勝、宮廷壇廟殿字修繕的開工竣工等),,皇帝派親王到此代行“祭告”禮,。禮儀比“大祀”稍簡。
地壇廟會始辦于1985年,,至2008年已成功舉辦了22屆,,一屆勝似一屆,以較高的藝術(shù)品位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享譽中外,,其勝景被稱為現(xiàn)代的《清明上河圖》和中國的狂歡節(jié),。廟會以古壇風貌作為依托,注重民族,、民間,、民俗特色,充分發(fā)掘傳統(tǒng)廟會的文化內(nèi)涵,,突出“民俗韻,、世界風、奧運情”三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