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歷史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畝,,是根據(jù)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tǒng)禮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制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cè)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shù)木砰g大殿,,中殿稱寢殿,后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shù)百年,,千姿百態(tài),蒼勁古拙,。
辛亥革命以后,,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xiàn)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觀
總體布局:太廟的主體建筑為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門,門外的東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太廟的正門:設于天安門內(nèi)御路東側(cè),稱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該門與天安門內(nèi)御路西側(cè)社稷壇門相對稱。
太廟的正門在對外開放后,,改設為長安街上現(xiàn)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正門,。五彩琉璃門:是祭殿的正門,此門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裝飾,。門內(nèi)為玉帶河及金水橋,,其作用和名稱與紫禁城之內(nèi)的金水橋相同。大戟門:此門得名于門內(nèi)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陳戟120枝。大戟門有五個開間,,當中三間均為前后三出陛,,中階九級,左右則各七級,。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燎爐:大戟門內(nèi)稍東與西南方各有一座黃磚燎爐,,是專門為焚燒祝帛而設,。
主殿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這里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前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嘉靖十五年因更改廟制而略作修改,,嘉靖二十年遭雷擊焚毀,,嘉靖二十四年復建。明末清初遭受殘損,,但主體木構架保存較為完好,,仍為嘉靖原構,清順治年間修復。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額有滿漢文對照的"太廟",。
殿外的三重臺基用漢白玉石欄環(huán)繞,,月臺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龍文石、獅紋石和海獸石,。殿內(nèi)的大梁為沉香木,,其余用金絲榆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均貼有赤金葉。殿內(nèi)原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龍,,后座雕風。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cè)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寬九楹,深四楹,,通過石露臺連接前殿,,殿外的石階下左右各有二個石燈。殿內(nèi)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夾室,。
神龕之外陳列著與神牌數(shù)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對于皇后的祭祀,,明代僅供原配,,清代兼祀繼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1420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2.31米),進深四間(寬20.54米),,殿內(nèi)祖宗牌位同堂異室,。
各夾室內(nèi)陳設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寢,。清未供奉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歷等十一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將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畢奉回。
后殿,,又名祧廟,,永樂初建太廟時未設,弘治四年添建,。四周圍以紅墻,,有門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階中刻龍紋石,,殿內(nèi)供清朝立國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又稱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如今早已生活化,。
構成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稱太廟,按周制,,位于宮門前左(東)側(cè),。文獻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于是其數(shù)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后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跨河有7座單孔石橋。金水河北為太廟主體建筑,,有內(nèi)圍墻環(huán)繞,。它的南門稱戟門,以門外原列戟120桿作為儀仗而得名,。戟門的屋頂曲線平緩,,出檐較多,與一般清代建筑相比,,具有明顯的明代特點,。戟門內(nèi)在中軸線上布置的前殿、中殿,、后殿3座大殿,,前殿和中殿建在一個3層的土字形漢白玉石臺基座上,前殿是皇帝祭祀時行禮的地方,,原為9間,,后改為11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有月臺和寬廣的庭院,,東西兩側(cè)各建配殿15間,分別配饗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中殿供奉歷代帝后神位,,面闊九間,是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中殿東西兩側(cè)各建配殿五間,,用以儲存祭器。后殿供奉世代久遠而從中殿遷出的帝后神位,,面闊九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式和中殿基本相同,。中殿和后殿之間有墻相融,。在太廟總體設計中,以大面積林木包圍主建筑群,,并在較短的距離安排多重門,、殿、橋,、河來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以造成肅穆、深邃的氣氛,。大殿體積巨大,,坐于三層臺基之上,庭院廣闊,,周圍用廊廡環(huán)繞,,以取得雄偉氣氛。此外,,大殿內(nèi)檐彩繪以香黃色為底色,,配簡單的旋子圖案,加強了建筑物的莊重嚴肅氣氛,。
正殿
除殷墟,、二里頭、周原有可能為宗廟的遺址外,,較為明確的遺址,,應為西安漢長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廟”遺址。遺址有十一組,,每組均為正方形地盤,,四周有墻垣覆瓦;各面正中辟門,;院內(nèi)四隅有附屬配房,,院正中為一夯土臺,主體建筑仍采用高臺與木結(jié)構結(jié)合的形式,。
每組邊長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規(guī)模相當大。這種有縱橫兩個軸,、四面完全對稱的布局方法,,大約是當時祠廟的通例,;并且可以見于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壇的平面形式等。
每廟一主變?yōu)橐粡R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約是魏晉間事,。魏有四室,晉為七室,,東晉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親盡則祧遷。原在廟內(nèi)兩廂別立夾室“儲”貯放已祧神主,,后世則另立祧廟于殿后。至唐代,,定為一廟九室,;明清亦沿襲一廟九室,另立祧廟之制。祭宗廟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漢代已有,;明清太廟兩廡,是平日貯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北京故宮紫禁城前出端門往東,,經(jīng)太廟街門進入太廟區(qū)。此區(qū)于太廟垣墻外滿布古柏,。用常綠樹叢造成肅穆氣氛,,是古代建筑綠化的成功經(jīng)驗,。進入太廟戟門,,則庭院空敞,與垣外適成對比。
井亭
太廟占地約十六萬五千平方米,。太廟本身由高達9米的厚墻垣包繞,, 封閉性很強,。南墻正中辟券門三道,用琉璃鑲貼,下為白石須彌座,;凸出墻面,,線腳豐富,色彩鮮明,,與平直單一的長墻強烈對比,,十分突出。這一入口處理是相當成功的,。
入門有小河,,建小橋五座;再北為太廟戟門,,五間單檐廡殿,,屋頂平緩,翼角舒展,,尚為明代規(guī)制,。入戟門為廣庭,北上為太廟正殿,。殿內(nèi)用黃色檁香木粉涂飾,,氣味馨芳,色調(diào)淡雅,。牌位分昭穆而列,,平日則存于中殿,遇時享及祫祭奉至前殿,。寢宮以北,,用墻垣隔出一區(qū)為“祧廟”。正殿前東西廡列功臣牌位,,祭祀時用為陪祀,。整個太廟建筑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guī)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
享殿
又名前殿,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始建干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整個太廟的主體。后雖經(jīng)明清兩代多次修繕,,但基本保持明代規(guī)制,。
黃琉璃瓦重檐序殿頂,檐下懸掛滿漢文“太廟”九龍貼金額匾,。面闊十一間(長68.2米),,進深六間(寬30.2米),,坐落在三層(高3.46米)漢白玉須彌座上,殿高32.46米,。殿內(nèi)梁棟飾金,,地設金磚,68根大柱及主要梁橋為金絲楠木,,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
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祫(音:俠)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征戰(zhàn)等國家大事之祭典稱“告祭”,。殿內(nèi)陳設金漆雕龍雕鳳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
祭前先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祧廟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后舉行隆重的儀式,。整個大殿雄偉莊嚴,富麗堂皇,。每年舉行大典時,,儀仗整肅,鐘鼓齊鳴,,韶樂悠揚,,佾(音:義)舞蹁躚,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太廟享殿東配殿
供奉有功親王牌們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而闊十五間,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內(nèi)傾斜,屋檐起翹平緩,,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況,。殿內(nèi)供奉配享的滿蒙有功親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爾袞,、多鐸、允祥,、奕訢等,。每間設一龕,內(nèi)置木制紅漆金字滿漢文牌位,。
太廟享殿西配殿
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面闊十五間,。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內(nèi)傾余,,屋檐起翹平緩,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殿內(nèi)供奉配享的滿蒙漢文武功臣的牌們,。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爾泰,、張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內(nèi)部設置同太廟享殿東配殿一樣,。
祧殿
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1.99米),進深四間(寬20.33米),。殿內(nèi)陳設如寢殿,。清代正中供奉肇祖、左興祖,、再左顯祖,、右景祖。每季首月“明享”,,皇帝委托官員在本殿祭祀,,歲未將先祖牌位移至享殿“X祭”。此殿自成院落,,四周圍以紅墻,。東南隅原有鐵燎爐一座,為焚燒祝帛(祭品)之用,,現(xiàn)已無存,。
琉璃門
嵌于太廟中垣廟墻南面王中,,始建于明代。形制為三間七樓牌坊式,,正樓三間,,下為拱門三道。正門兩側(cè)各方門一道,。黃琉璃瓦頂,,檐下黃綠琉璃斗拱額枋。朱紅墻下為漢白玉須彌座,。整個建筑別致端莊,。
戟門
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屋頂起翹平緩,,檐下斗拱用材碩大。漢白玉繞欄須彌座,,中飾丹陛,。兩側(cè)各有一旁門。該建筑是太廟始建后唯一沒有經(jīng)過改動的重要遺物,,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門外車間原有木制小金殿一座,為皇帝臨祭前更衣工盥洗之處,。按最高等級的儀門禮制,,門內(nèi)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銀鐓紅桿金龍戟120枝,。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國聯(lián)軍全部掠走,。
戟門橋
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間引故宮御河水于此,,并對原橋進行改建,,形如玉帶,故又稱“玉帶橋”,。橋?qū)挵嗣?,為七座單孔石橋,兩?cè)有漢白玉護欄,,龍鳳望柱交替排列,。中間一座為皇帝走的御路橋,,兩邊為王公橋,,次為品官橋,邊橋二座供常人行走,。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
西北門
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據(jù)說清代雍正皇帝為確保安全,,到太廟祭祖不走太廟街門,,而從此門進入。于是加筑琉璃隨堵門,,形成內(nèi)外兩門,,并且建筑高墻,以防刺客,。乾隆皇帝六十歲以后,,為減少勞累,改由此門乘輦而入,,故又稱“花甲門”,。原門及墻已不存在。現(xiàn)門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為近代改建,。
內(nèi)部
太廟前殿:清代時內(nèi)部陳設寶座,寶座數(shù)與中,、后殿所供奉的牌位數(shù)一致,,在舉行祫祭等大型祭祀時,即將中,、后殿神龕內(nèi)的帝后牌位移至前殿,,安置于寶座之上,至清亡,,前殿有寶座三十五座,,另有大小供桌、銅燈,、銅祭器等物,。
太廟中殿:清代在內(nèi)部分有十七個小隔間,每間供奉一代帝后,,即所謂“同堂異室”,,隔間內(nèi)設置有神龕,龕內(nèi)供奉帝后牌位,,左邊陳設有帝后的玉冊,,右邊陳設有帝后的玉寶。在隔間外置有寶座,,數(shù)目與龕內(nèi)牌位數(shù)一致,。至清亡時,中殿內(nèi)尚有六個隔間尚未使用,。
太廟后殿:清代時內(nèi)部也分有隔間,,共有九間,,正中一間與其左右各兩間內(nèi)供奉清代四代先祖帝后牌位與玉冊、玉寶等物,,隔間外亦設寶座,,數(shù)目與牌位數(shù)一致。建國后太廟改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原清代時的內(nèi)部使用狀況現(xiàn)已無存,。
祭祀
太廟是明清皇帝對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進行祭祀,。宮廷祭祀共80多種,,分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大祀為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親祀,大部分分派官員祭祀,。群祀就是官員代替皇帝祭祀去,。太廟每年的祭祀種類一般有三種方式和規(guī)格。
享祭
享祭是常規(guī)性祭祀儀式,。每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jié)首月的陰歷初一都要進行祭祀,,太廟各個地方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而皇帝會親自來這里祭祖,。被稱為“四孟時享”,,簡稱享祭,把當時時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告祭
每遇到國家重大事情,,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冊立皇后的時候都要去太廟的寢殿進行祭祀叫告祭。
袷祭
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規(guī)模的祭祀儀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歷代帝后神主都將恭請到大殿合祭,這叫袷祭,。
文物
中華和鐘是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來,,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為原型進行設計,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銅編鐘,,安放在享殿正中,,成為太廟館藏文物,由江澤民主席于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鳴響,。中華和鐘架高38米,,寬21米,共重門噸。三層共108個,。上層34個鈕鐘,代表我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臺灣、香港,、澳門,;中層56個甬鐘代表我國56個民族;下層18個镈鐘,,中間16個代表中華民族的16個歷史時期,,兩側(cè)兩個象征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與“發(fā)展”。重達320公斤的中央镈鐘上,,鐫刻著江澤民主席題寫的“中華和鐘,,萬年永?!钡啮探疸懳?。朱紅描金的雕漆鐘架上有1.2萬個表現(xiàn)生命科學、宇宙星空,、電子芯片的現(xiàn)代紋飾,、鐘的兩側(cè)各立大紅建鼓和石磬、玉磬,。中華和鐘音域?qū)拸V,,既可和多種民族樂器配合,又可接軌大型管弦樂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舞臺演奏雙音編鐘,,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08:00-20:00
太廟門票:票價2元,。
太廟簡介
太廟位于北京市天安門的廣場東北側(cè),,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畝,,是根據(jù)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tǒng)禮制建造的。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墻,,由前,、中、后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
太廟大殿聳立于整個太廟建筑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nèi)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筑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制作精細,裝飾豪華,。此外太廟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shù)百年,,千姿百態(tài),蒼勁古拙,。
交通信息
太廟交通:乘1,、52、10,、20等發(fā)往天安門的車可達,;地鐵1號線天安門東站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