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園,。最初為明代學憲袁祖庚所建,,初名“醉穎堂”,后歸文征明的曾孫,、明末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相當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藥圃”。明亡后,,在清初為明崇禎進士姜埰(號敬亭)所有,,改稱“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實節(jié)更名“藝圃”,。至道光年間為綢緞業(yè)七襄公所所在地,。
藝圃位于蘇州古城西北閶門吳趨坊的文衙弄,位于小街深巷之中,,環(huán)境幽靜,,園景開朗,風格質(zhì)樸,,全園有地僅為五畝,,以約占五分之一的池水為中心。水面集中,,其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橋一座,,故而水面顯得開闊流動,,絕無擁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筑,,博雅堂為園中主要廳堂,,其南端有小院,,設(shè)湖石花臺,院南臨池處,,建有水榭五間,,兩側(cè)廂房則與池水東,、西兩面的廂房相連,。池水之南為假山,以土堆成,,臨處之處,則以湖石疊成絕壁,、危徑,,既多變化又較自然。于池北遠望此處,,山石嶙剛,,樹木蔥郁,給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為園中的主要對景。此種以池水,、石徑,、絕壁相結(jié)合的手法,為明清蘇州一代造園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池水之東有乳魚亭,系明代遺物,,外有小徑與各處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廬小院,,以圓洞門與其它景區(qū)相隔而又相連,。步入院門,即可見院中有小池,,似與大池相通,。這在蘇州園林中還屬于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為園內(nèi)最為僻靜之處,。
劉敦楨教授在《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中評價:“布局簡練開朗,池岸低平,,水面集中,,無壅塞局促之感,,風格自然樸質(zhì),較多地保存了建園初期的規(guī)制,,有相當?shù)臍v史價值與藝術(shù)價值”,。
乳魚亭:乳魚亭位于藝圃東南部,西臨水池,。乳魚亭是蘇州園林中的明代遺構(gòu)的亭子,。亭為方形攢尖頂,高3.05米,,邊長3.32米,。其木構(gòu)部分相當奇特,亭中有八柱十二斗拱,,在轉(zhuǎn)角斗拱間,,又置有四十五度角的月梁,天花板又以四個散斗承托,。在斗拱,、月梁、枋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獨到的草龍圖案,。亭東南水灣上架一明代平弧形三跨石梁橋,,名乳魚橋,。
南齋:南齋位于藝圃之西南,,三開間,原為姜氏次子實節(jié)讀書處,。室內(nèi)陳設(shè)書房布置,,墻上掛著一幅山居圖。
響月廊:響月廊面池傍山,,長約15米,。池邊香樟、紫薇,、箬竹,、芝麻花以及漏窗內(nèi)的芭蕉、臘梅,、慈孝竹等,。
延光閣:延光閣為茶室,室內(nèi)掛有大理石掛屏四塊,。
念祖堂:是池北五開間的大型水榭,,整個建筑臨池而造,靠石條支撐著半伸向水面,。取《詩經(jīng)·大雅》“王之藎臣,,無念爾祖”之意,。“念祖堂者,,卿墅先生之居也,。先生家萊陽,僑寓吳門,,不忘其本,,故名堂以識之?!保ā赌钭嫣糜洝罚┮嘣⒉煌雒髦?。廳屋五開間,宏敞質(zhì)樸,,陳設(shè)古樸典雅,。堂的月梁上有明代的山霧云雕,四只步柱腳下埋有復盆,,上加扁圓木鼓,。柱上均裝飾紗帽,,故又俗稱“紗帽廳”,。
博雅堂:位于藝圃堂北,為主廳,,其木結(jié)構(gòu)為明代遺物,,堂內(nèi)陳列現(xiàn)代蘇州書畫家的書畫、對聯(lián)等,。
浴鷗小池:位于藝圃院門,,院中散置湖石花木。
10元/人
7:30—17:00
乘蘇州公交31路,、54路,、501路公車到“閶門橫街站”下車,再步行15分鐘左右到達,?;虺颂K州公交33路、88路,、262路,、301路、313路等公交車到“兒童醫(yī)院景德路院區(qū)站”下車,,再步行15分鐘左右到達,。
藝圃總占地面積約為3300平方米,住宅占了大半,,園林面積儀約1300平方米,。藝圃前為住宅區(qū),。宅西為園林,面積為3000余平方米,。住宅區(qū)前后廳之間均有院落,,以磚雕門樓貫通。大門朝東,,經(jīng)曲折的長巷可達前廳世倫堂,,由此西行入園。園以水池為中心,。池水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水口之上各架有形制不同的石板橋一座。池北以建筑為主,,主要廳堂為博雅堂,、延光閣等,堂前有小院,,院中設(shè)有湖石花臺,,臨池而筑5開間水榭。池水于亭東南處匯為小池,,池面架以石板橋,,橋面微拱,為其他園所少見,。渡橋至山下,,分兩路。一路人洞盤折登山至六角亭,。另一路沿池岸高低起伏的石徑西行,,過曲橋至園洞門內(nèi)小院,此為園中最僻靜的一區(qū),。院中小池與大池相通,,占地面積約為600多平方米,布局主要以聚為主,,僅在東南角與西南角各伸出水灣1處,,各架有石板橋1座,池南以山景為主,,臨池則以湖石疊成絕壁和石徑,。
藝圃,園景開朗,,風格質(zhì)樸,,既多變化又較自然,故而水面顯得開闊流動,絕無擁塞局促之感,。藝圃,,池水、石徑,、絕壁相結(jié)合的手法,,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是明末清初蘇州一帶造園家常用的疊山理水方式,。從山水布局,,亭臺開間到一石一木的細部處理無不透析出古樸典雅的風格特征,以凝練的手法,,勾勒出造園的基本理念,。
藝圃西南角布置數(shù)座小庭園以為輔景,造園者根據(jù)小園的特點,,營造一方山色空朦,、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虛凌的園林藝術(shù)景觀,,以取得“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的效果,。此園的住宅部分直接臨水,,與園林相交融。臨水的水閣為住宅的一部分,,水閣與兩側(cè)附房,,形成了水池的北岸線,,岸線平直開闊,,略顯單調(diào),有利于從建筑內(nèi)部感受對面的畫境
明嘉靖年間(1541年),,藝圃始建,,初為明代學憲袁祖庚所建,名“醉穎堂”,。
明萬歷末年,,文震孟入主醉穎堂改名為“藥圃”。
清初順治十七年(1660年),,山東萊陽人姜埰購得,,改稱“頤圃”,又名敬亭山房,,后又稱“藝圃”,。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商人胡壽康、張如松為創(chuàng)建絲綢同業(yè)會館而購此園,,稱會館為“七襄公所”,。
民國初,藝圃由于經(jīng)濟問題,,園內(nèi)房屋出租為民宅,。
20世紀70年代末,藝圃被列為蘇州市古典園林修復規(guī)劃項目,。在修葺時按“修舊如舊”原則,,布局、風格與原貌相近,。
1984年,,藝圃修復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
2000年11月,,藝圃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006年5月25日,藝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藝圃保存了明代園林的風格,、布局和造園手法,以簡練疏朗,、自然質(zhì)樸取勝,,構(gòu)筑精巧,園景幽致,,可稱明代住宅園林中的佳作,,且為文震孟等名人故居所在,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