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橋歷史
據(jù)《吳縣志》記載:始稱新橋,,又名三條橋,,宋元豐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資興建,橫絕漫流,,往來便利,。紹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統(tǒng)間蘇州知府況鐘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順治三年(164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建。宋《平江圖》所載為三橋相接,,下設(shè)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圖》所載為三孔石拱橋。
吳門橋現(xiàn)狀
目前為蘇州留存的最高的單孔石拱古橋,。用花崗石砌筑,,雜有少量武康石。全長66.3米,,中寬4.8米,,凈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長系石11根,縱聯(lián)并列砌置,。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補(bǔ)時(shí)發(fā)現(xiàn)各拱券石之間用定勝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條石橋欄鑿成凹凸?fàn)?,猶如通長靠背椅子,。橋額陰刻楷書橋名,間壁明柱一面刻"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兩坡各鋪設(shè)條石踏步50級,。北端金剛墻左右兩翼均砌有寬約0.6米的纖道,,為纖夫穿越橋洞的便民設(shè)施。吳門橋高大壯偉,,與鄰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陸盤門渾然一體,,古運(yùn)河滔滔東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絕,,是蘇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跡游覽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