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園,,蘇州的古典園林,位于市區(qū)人民路原43號(現(xiàn)1265號),,現(xiàn)有面積6270平方米,。怡園為清光緒年間所建,園分東,、西兩部分,,園西舊為祠堂,園南可通住宅,。因建園較晚,,吸收了諸園所長,如復廊,、鴛鴦廳,、假山、石舫等,。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園北側有一小門樓,,玲瓏別致,,頗具特色。門前有對石獅,精雕細琢,,栩栩如生,。進的門樓,便入園中,,只見假山逶迤,,亭榭隱約,棠云梨雨,,竹影搖曳,,鳥語花香,景色幽雅怡人,。園內(nèi)筑有嵐漪亭,、清青園、涼洞亭,、綠滋齋,、適我堂、清止閣,、醉石軒等,,莊重典雅,匠心獨具,。置身其中,,宛入仙境,令人心曠神怡,。清澈碧綠的范泉之水一路潺潺北來,,更為怡園增添了滋潤與生機。園中景色俏麗,,皆有可觀,,而清音閣尤為是園林結構之佳者。清音閣高檐冀展,,回廊曲榭,,輔石導水,環(huán)閣而流,。丹窗青瓦,閣脊上的小動物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幾根方石柱圍護在閣的四周,給人以古樸厚重之感,。南臨方池名曰“鳶飛魚躍”,,光開如奩,錦鱗嬉戲其間。水自石龍口中瀉于池中,,蓮盆承之,,噴珠濺雪,若在清音閣下層雪洞中仰觀飛瀑直下,,似置身小水簾洞之中,,令人好不愜意。
怡園主要景點有玉延亭,、四時瀟灑亭,、坡仙琴館(石聽琴室)、拜石軒(歲寒草廬),、玉虹亭,、石舫、鎖綠軒,、碧梧棲鳳館,、面壁亭、畫舫齋,、小滄浪亭,、藕香榭(鋤月軒)、復廊,、書條石等,。
此處原有一片竹林,取“萬竿戛玉,、一笠延秋,,灑然清風”詩意而名?!叭f竿戛玉”即風吹竹林搖擺而發(fā)出玉石響聲,。亭中鑲有董其昌草書石刻:“靜坐參眾妙,法譚適我情”,。
室分東西兩部分,,東為“坡仙琴館”,懸吳云手書額并加跋,,舊藏宋代蘇東坡“玉澗流泉琴”,,并圖東坡小像(現(xiàn)無),故名,。西即“石聽琴室”,,昔顧文彬得翁方綱手書“石聽琴室”舊額,加跋懸于宅內(nèi),。室外庭院中有湖石如傴僂老人作俯首聽琴狀,。
拜石軒(又名:歲寒草廬)——為怡園東園主要建筑,宋米芾愛石成癖,見怪石即拜,,故稱為“米顛拜石”,,此軒北面庭院多奇石,故名“拜石軒”,。軒南面天井遍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皆經(jīng)冬不凋,凌寒獨茂,,故又稱“歲寒草廬”,。方竹為怡園特色之一,今在拜石軒內(nèi)可聽蘇州評彈及古曲演奏,,也是怡園特色之一,。
取陸游“落澗奔泉舞玉虹”詩句為名,亭側壁上嵌有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的吳仲圭(號梅花道人)精妙的石刻畫竹,。
此室室內(nèi)家具(石臺,、石凳)原均系白石砍削成,并且屋作舫形,,故名“石舫”,,又稱“白石精舍”。內(nèi)懸鄭板橋對聯(lián)一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畫舫齋(又稱松籟閣),此齋作畫舫形,,為旱船,,船頭部分深入水池,齋前水面雖小,,卻有畫舫泊于船塢的意趣,,故名。舊時齋北為一片松林,,綠溪種櫻桃,、紫薇、石榴,、梅杏之樹,,花開四時不絕,落英繽紛,,松蔭滿徑,,為園中幽處,曲園先生摘司空表圣句作匾額:“碧澗之曲,,古松之陰”,。樓閣上聽松濤聲宜,故又稱“松籟閣”,。
館名取白居易“樓鳳安于梧,,潛魚東于藻?!痹娨?,吳觀樂書匾跋曰:“新桐初到么鳳遲來,徒倚綠陰,,渺渺兮予懷也,。”館藏桐蔭深處,,桐下植鳳尾竹,,以符館意
傳說達摩折葦渡江,止嵩山少林寺,,面壁悟道,。此亭面對石壁,壁置明鏡,,使人面壁對鏡,,故名。
亭南臨綠波漣漪的荷花池,,取《楚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本湟獾妹?。亭為六角形,僅在朝北的一面設壁,,上開六角形漏窗,。立于亭中可縱覽全園景色。亭東北立有三塊造型獨特的太湖石,,為怡園鎮(zhèn)園之寶,。
為全園主廳,鴛鴦廳式,,廳北取自杜甫“疏樹空云色,茵陳春藕香”詩句,,得名藕香榭,又名荷花廳,,盛夏可自平臺賞荷觀魚,,室內(nèi)陳列黃楊,、楠木樹根桌椅,一半天然,,一半人工,;窗欞外形優(yōu)美,造型與構圖極具特色,,窗大而外中美景極易映入眼簾,。
廳南取自元薩都剌詩“今日歸來如昨夢,自鋤明月種梅花”,,得名鋤月軒,,因舊時軒南植梅花百株,故又名“梅花廳,;嚴冬經(jīng)暖閣可尋梅望雪,。軒中“梅花廳事”扁下刻有“怡園記”全文。
怡園分東,、西兩部分,,復廊位于東西兩部分之間。復廊上有十二方漏窗,,圖案各不相同,,兩面可相互借景,設計奇巧,。
怡園廊壁上嵌有歷代書法家王羲之,、懷素、米芾等書法的刻石101塊,,稱為“怡園法帖”,。集中分布處為西部“畫舫齋”南側長廊上。單單“玉枕”蘭亭,、東林五君子書冊兩件,,就是罕見的珍藏。其中的《蘭亭集序》刻石是“玉枕”蘭亭,。相傳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已在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為唐太守李世民殉葬,。宋時賈似道得到與真跡無二的用紙蒙在墨跡上的摹本,由工匠花一年半時間精心鐫刻在玉枕上,,保存了王羲之真跡,。此刻石就是據(jù)宋拓本鉤摹復刻,十分珍貴,。
15元
優(yōu)惠政策
兒童: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的兒童憑有效身份證件免收門票【免費】,。
兒童、學生,、老人: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60周歲(含60周歲)至70周歲(不含70周歲)的老年人憑有效身份證件實行半票(優(yōu)惠票請至景區(qū)自行購買)【半價】。
老人: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身份證件免收門票【免費】,。
軍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干部憑有效身份證件免收門票【免費】。
殘疾人:殘疾人以及重度殘疾人的1名陪護人員憑有效身份證件免收門票【免費】,。
入園即為東部,以庭院,、建筑為主,。循曲廊南行經(jīng)玉延亭,折向西北,,至四時瀟灑亭,,廊由此分為二路:一路西行經(jīng)玉虹亭、石舫,、鎖綠軒,,出復廊北端院洞門,達西部北端假山,。另一路南下至坡仙琴館,、拜石軒。再西行由復廊南端可進入西部,。
西部以東西向的水池為中心,。池南有鴛鴦廳,廳北稱藕香榭,,又名荷花廳,;廳南稱鋤月軒,又名梅花廳,;盛夏可自平臺賞荷觀魚,,嚴冬經(jīng)暖閣尋梅望雪。池北岸假山以湖石砌為石屏,、磴道,、花臺等,又建有小滄浪,、螺髻亭二亭,。假山西端漸高,下構石洞,。池西盡處有裝修華麗的旱船畫舫齋,。向南行過面壁亭和碧梧棲鳳館,可回至鴛鴦廳,。
地鐵:乘地鐵1號線或者4號線到樂橋站下車,,從8號口出來,,即可到達怡園。
公交:乘坐游4線,、1路,、5路、8路,、38路,、101路、933路到樂橋北站下車即可,。
怡園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園之長,巧置山水,,自成一格,。園布局以復廊為界隔東西兩部,東部以建筑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水池居中,,環(huán)以假山,、花木、建筑,。在造園藝術上,,怡園能博采諸園景物,如復廊仿滄浪亭,,水池效網(wǎng)師園,,假山學環(huán)秀山莊,洞壑摹獅子林,,旱船擬拙政園,。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堪稱園中精品。西部,,以拙政中園為藍本,,北掘地為池,池南——鴛鴦廳(藕魚榭及鋤月軒)為園中主體建筑,。西北部疊石參照環(huán)秀山莊,,獅安邱壑、磴道奇曲,、洞窟詭異,。建筑有“碧梧棲鳳館”,、“畫舫齋”、“面壁亭”,、“小滄浪”,、“螺髻亭”、諸人文景觀,,特別是嵌入長廊墻體的書條石書法藝術被稱作“怡園法貼”,。
怡園建于清代晚期1874-1882年。浙江寧紹臺道顧文彬在明代尚書吳寬舊宅遺址上營造九年,,耗銀20萬兩建成,,取《論語》“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園,。該園由顧文彬第三子顧承主持營造,畫家任阜長,、顧蕓,、王云、范印泉,、程庭鷺等參與籌劃設計,,園中一石一亭均先擬出稿本,待與顧文彬商榷后方定,。園成之后,,江南名士多來雅集,名盛一時,。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顧承之子顧鶴逸與吳大,、陸廉夫、鄭文焯,、吳昌碩等創(chuàng)怡園畫集于園中,。
1919年仲秋,怡園園主為弘揚琴文化,,與琴家葉璋伯,、吳浸陽、吳蘭蓀等人,,特邀上海,、揚州、重慶,、湖南等地琴人30余人,,相聚怡園舉行琴會,會后,,李子昭作《怡園琴會圖》長卷,,吳昌碩作《怡園琴會記》長題以志其盛,。顧麟士在《怡園琴會圖》上題詩紀念,有“月明夜靜當無事,,來聽玉澗流泉琴”之句,,一時傳為佳話。整個活動在中國近代琴學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自此,,“怡園琴會”便成為琴友相聚的固定活動。
1935年,,琴家在怡園雅集,,為大興琴學,弘揚交流,,琴家倡議成立“今虞琴社”,。然而由于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怡園琴會漸漸消聲啞音,。顧鶴逸病逝后,,園漸衰落。日偽時期,,破壞尤甚,,園中古玩字畫被劫掠一空。
40年代,,怡園百戲雜陳,,成為游樂場所,有“蘇州大世界”之稱,。
1949年9月,,華東軍政大學第二總隊第九團團部一度駐此。
1950年《新蘇州報》社設此,。
1953年12月,,顧鶴逸之子顧公碩等將怡園獻給國家。駐用單位遷出,,市政府撥款維修后開放游覽,。
1992年,享譽國內(nèi)外古琴界的著名古琴家,、吳門琴派的代表人物吳兆基,,著名古琴家徐中偉、葉名佩,,及吳門琴社琴友十余人欣然應邀,,再續(xù)怡園琴會,絕響多年的古琴聲又在怡園回響,延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