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坐落在蘇州閶門外留園路,,歷史上稱閶門外下塘花步里,。園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泰時去世后,“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jīng)修建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內(nèi)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 俗稱“劉園”。
咸豐十年(1860),,蘇州閶門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幸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購得,,繕修加筑,,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歿后,,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jīng)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著名園林,,俞樾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園漸見荒蕪,。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復留園,并廷請了一批學識淵博的園林專家和技藝高超的古建工人,。經(jīng)過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園重現(xiàn)光彩。90年代,,又修復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來宅、園相連的風貌進一步趨向完整,。
留園為我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筑藝術(shù)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云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綠蔭”小軒臨水而筑,軒外景色溪山深秀,。進入“綠蔭”,,朝北整面無墻,完全敞向山池,,這三種墻面的處理手法是掩映——透漏——敞開,。明高啟葵花詩:“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苯ㄖ鱾?cè)原有一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名,。建筑似軒,,硬山造,臨水而筑,,劉氏寒碧莊時已有,。軒南庭院墻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錢大昕書“花步小筑”,。
明瑟樓兩層半間,,南面假山構(gòu)思獨特,有峰回路轉(zhuǎn)之妙,。水經(jīng)注:“目對魚鳥,,水木明瑟?!贝颂幁h(huán)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為名,。樓為二層半間,,卷棚單面歇山造,,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一峰屹立,,上鐫“一梯云”三字。樓梯面東墻上,,有董其昌書“飽云”二字磚匾一塊,。此樓劉氏時已有。
涵碧山房為中部主要建筑,,俗稱荷花廳,,建筑三間,卷棚硬山造,,東面緊靠明瑟樓,,廳高大寬敞,陳設(shè)樸素,,周圍老樹濃蔭,,風亭月榭,迤儷相屬,,樓臺倒影,,堪稱圖畫。宋朱熹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為名。劉氏時稱“卷石山房”,,盛氏時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俞樾《留園記》中“涼臺燠館”即是指此,。
聞木樨香軒為中部最高處,山高氣爽,,軒前有聯(lián):“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蹦鹃?,即巖桂。軒為方形,,后倚云墻,,單檐歇山造,徐氏時稱“桂馨閣“,,劉氏時曾名“餐秀軒”,,盛氏時改為今名。
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當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處有景可以停留觀賞,。亭為六角,飛檐攢尖,,結(jié)頂為一花瓶倒扣(為1953年整修時應急之作),。整組建筑打破了整齊劃一的布局,給人既有變化而又美觀自然的感受,,體現(xiàn)了中國山水畫法中主景偏右的傳統(tǒng)手法,。劉氏時稱“個中亭”,盛氏時稱“可亭”,。解放后整修,,亭頂比昔時略尖一些。
古木交柯為留園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墻筑有明式花臺一個,正中墻面嵌有“古木交柯”磚匾一方,,花臺內(nèi)植有柏樹,、云南山茶各一,僅二樹,、一臺,、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運用了傳統(tǒng)國畫中最簡練的手法,,化有為無,化實為虛,,使整個空間顯得干凈利落,,疏朗淡雅。
《史記》:“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處在水池當中,,故借以為名,。二面曲橋相連,,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處有黃石,刻有“小蓬萊”三字,,系解放后新題,。盛氏時園中亦有小蓬萊者,據(jù)考證系指今西部土山,。
《世說》:“晉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卞村┥希?,水名,,古人觀魚之地。此處借以為名,。亭為方形四角,,單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劉氏時稱此亭為“掬月亭”,。亭側(cè)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圓月,,名印月,。盛氏時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
《爾雅》:“山瀆無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鼻?,亦即曲水,此處為借用,。建筑臨水,,二層,單檐歇山造,,樓只有前半爿,,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三米左右,,南北長十余米。其下劉氏曾名“攸寧堂”,,樓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
五峰仙館因盛康從文征明停云館中得峰石放在園內(nèi),,故名“五峰仙館”,,大廳面闊五開間,由于梁柱及家具均以楠木制作,,俗稱為楠木廳,,廳內(nèi)裝修精麗,陳設(shè)雅潔大方,。此處舊為徐氏“后樂堂”,,劉氏時擴建為“傳經(jīng)堂”,。盛氏時因得文征明停云館藏石,屬吳大澂書其額,,更名“五峰仙館”,。
冠云峰高6.5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因石巔高聳,,四展如冠,取名“冠云”,、“瑞云”,、“岫云”屏立左右,建筑為三開間五架屋,,東西兩面又各接一間四架屋,。樓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魚化石一方,其為留園的姐妹三峰,。三峰下羅列小峰石筍,,花草松竹點綴其間,大有林下水邊,,勝地之勝的林泉景色,。冠云,峰名,,此樓為觀冠云峰而設(shè),,盛氏時樓曾名“云滿峰頭月滿天樓”。樓下名“仙苑停云”,。
盛康在得留園后,,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建立義莊,額為“龍溪盛氏義莊”,,祠堂為義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座落在留園大門西側(cè)。祠堂共分四進,,前二進今辟為賣品部,,后二進為樓,,樓兩側(cè)建有烽火墻,,樓下大廳今辟為留園展示館,展示介紹留園歷史和文化藝術(shù),。
留園住宅共有三處,,一為留園路400號(原86號,今園林檔案館位置),,盛康得園后購得,,是老宅,,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宅中主廳翻修,結(jié)構(gòu)一新,,取名“永善堂”,。其地解放后為民居,宅地低于門前馬路2—3尺,,曾見宅中井臺邊半塊殘碑,,已為居民用作洗衣之板,字跡模糊,,內(nèi)容為誥封某氏為一品夫人,。二為東宅,即劉恕住宅,,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售于程氏,,旋改建為二程夫子祠,清末為盛氏所有,,抗戰(zhàn)時期,,日寇強拆朱家莊一帶民居,擴充兵營,,導致大批難民涌入,,至解放初,建筑已破壞殆盡,,而宅中備弄變成通道,,后稱之為五福弄。2000年,,留園整治周邊環(huán)境,,動遷所有民居,今售票處,、停車場,、辦公大樓,就是在其遺址上所建,。三為正宅,,今盛家祠堂西側(cè)有南北二座樓,即是其正宅,,按香禪日記,,其宅與祠堂都是在清光緒十四年(1876年)八月起造,盛氏在留園的三處住宅,,如今獨剩這處,。
開放時間:7:30—17:00
旺季(3月21日—10月15日)售票時間:7:30—17:00
淡季(10月16日—次年3月30日)售票時間:7:30—16:30
旺季:全價票55元/人;半價票27.5元/人
淡季:全價票45元/人,;半價票22.5元/人
優(yōu)惠政策
1,、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役軍人憑軍人證等有效證件,、軍隊離退休干部憑離退休干部證免費入園。
2,、殘疾人員憑《殘疾證》免費入園,,重度殘疾人員需要陪護的,可由一名陪護人員免費陪同入園,。
3,、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居民身份證或《高齡證》免費入園,。
4,、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兒童,免費入園,。
5,、6周歲(含6周歲)以下兒童,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園,。
6、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憑居民身份證或?qū)W生證等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yōu)惠,。
7、60周歲(含60周歲)-70周歲(不含70周歲)老人,,憑有效居民身份證或《老年人優(yōu)待證》實行半價優(yōu)惠,。本市、省內(nèi)60周歲(含)-70周歲(不含)的老年人憑《老年人優(yōu)待證》或身份證等有效證件,,游覽風景名勝區(qū)(虎丘,、上方山森林公園、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天平山),,怡園,免費入園,,景點舉辦大型園事活動期間,,實行半價優(yōu)惠政策。
8,、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門票價格優(yōu)惠政策。
公交
1,、乘坐游1路,、85路、317路,、933路公交請到留園站下車,,下車即到。
2,、乘坐夜5路,、7路、34路,、36路,、44路、64路,、70路,、85路大站快車、85路,、161路,、304路、315路,、317路,、318路、406路,、415路,、522路、800路,、921路公交請到留園路站下車,,沿廣濟南路向南走30m至留園路后向西走約300m。
地鐵
乘地鐵二號線,,石路站下車從1號出口出站,,沿廣濟南路向北走50m至留園路后向西走約300m。
留園的建筑在蘇州園林中,,不但數(shù)量多,,分布也較為密集,其布局合理,,空間處理巧妙,。每一個建筑物在其景區(qū)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從全局來看,,沒有絲毫零亂之感,,給人有一個連續(xù)、整體的概念,。
留園內(nèi)亭館樓榭高低參差,,曲廊蜿蜒相續(xù)有七百米之多,頗有步移景換之妙,。建筑物約占園總面積四分之一,。建筑結(jié)構(gòu)式樣代表清代風格,,在不大的范圍內(nèi)造就了眾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處處顯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造園藝術(shù)手法,。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筑藝術(shù)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整個園林采用不規(guī)則布局形式,使園林建筑與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云墻和建筑群把園林劃分為中,、東,、北、西四個不同的景區(qū),,中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廳堂庭院建筑取勝,,北部陳列數(shù)百盆樸拙蒼奇的盆景,,一派田園風光。西部頗有山林野趣,。其間以曲廊相連,。迂回連綿,達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筑。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樓是留園的主體建筑,,樓閣如前艙,,敞廳如中艙,,形如畫舫。樓閣東側(cè)有綠蔭軒,,小巧雅致,,臨水掛落與欄桿之間,涌出一幅山水畫卷,。涵碧山房西側(cè)有爬山廊,,隨山勢高下起伏,連接山頂聞木樨香軒,。山上遍植桂花,,香氣浮動。該處山高氣爽,,環(huán)顧四周,,滿同景色盡收眼底。池中小蓬萊島浮現(xiàn)于碧波之上,。池東濠濮亭,、曲溪樓、西樓,、清風池館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間,,進退起伏,錯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澗壑隱現(xiàn),可亭立于山岡之上,,有凌空欲飛之勢,。
東部重門疊戶,庭院深深,。院落之間以漏窗,、門洞、長廊溝通穿插,,互相對比映襯,,成為蘇州園林中院落空間最富變化的建筑群。主廳五峰仙館俗稱楠木廳,廳內(nèi)裝修精美,,陳設(shè)典雅,。其西,有鶴所,、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等院落,。林泉耆碩之館為鴛鴦廳,,中間以雕鏤剔透的圓洞落地罩分隔,廳內(nèi)陳設(shè)古雅,。廳北矗立著著名的留園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系江南園林巾最高大的一塊湖石,。峰石之前為浣云沼,周圍建有冠云樓,、冠云亭,、冠云臺、佇云庵等,,均為賞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郁然成林,盛夏綠蔭蔽口,,深秋紅霞似錦,。至樂亭、舒嘯亭隱現(xiàn)于林木之中,。登高望遠,,可借西郊名勝之景。山左云墻如游龍起伏,。山前曲溪宛轉(zhuǎn),,流水淙淙。東麓有水閣“活潑潑地”,,橫臥于溪澗之下,,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廢毀,現(xiàn)廣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處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為盆景園,,花木繁盛,,猶存田園之趣。
1961年3月4日,,留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12月,,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經(jī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留園與拙政園,、網(wǎng)師園,、環(huán)秀山莊共同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003年4月,,留園被國家旅游局列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點),。
2007年,蘇州園林(拙政園,、虎丘山,、留園)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