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文物展品和館藏巧生爐作品外,博物館還注重傳統(tǒng)銅爐制作技藝和銅爐文化的展示,,通過豐富的展品,、古色古香的陳設,將觀眾從現(xiàn)代帶入到古代宮廷,、士大夫日常起居中,,切身體驗中國古典銅爐文化和巧生爐的造型之美,、技藝之美、應用之美,、生活之美、藝術(shù)之美,、意境之美和文化之美。
中國香爐文化自古有之,,制爐歷史源遠流長。博山爐是中國古代銅香爐的鼻祖,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多為青銅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鏤空,,高而尖,,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鑄有飛禽走獸,因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博山爐的出現(xiàn)與燃香原料以及生活方式的變遷有關(guān)。西漢之前,,人們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是煙火氣大,。漢武帝時,,南海地區(qū)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內(nèi)陸,,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烘燃這些樹脂類香料,,香味濃厚,,煙氣適中,隨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
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制作的銅香爐,。明宣宗朱瞻基藝術(shù)品味超然,更調(diào)集近千民間鑄爐工匠匯集京城,,敕造宣德爐,。宣德爐主要用于皇宮內(nèi)府祭祀天地、供奉宗廟神佛和賞賜重臣,。
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運用珍貴黃銅鑄成的銅器,,更在銅器外表制作多彩的顏色皮殼,開啟了中國銅器文明的二次復興,。宣德爐用料考究,,款式典雅,將銅爐制作技藝推向了歷史高峰,,在其后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古代銅香爐的通稱。
蘇州古韻銅爐制作技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陳巧生,,承藝四十年,,用力于挖掘,、恢復,、研究并傳承自明代起逐漸失傳的傳統(tǒng)失蠟法宣德爐制作技藝,令19世紀下半葉起中斷百年的中國銅爐文化得以香火延續(xù),。
繼而,,陳巧生秉承古法,推陳出新,,創(chuàng)立世人矚目的“巧生爐”,,實現(xiàn)了從宣德爐到巧生爐的歷史跨越。
巧生爐造型典雅,,工藝精湛,,皮色潤和,古色古香,,寶光內(nèi)斂,,充滿靈氣,堪稱爐藝文化珍品,。
古代銅爐特別是宣德爐體現(xiàn)了中國儒家傳統(tǒng)審美文化的理想,。宣德爐形制上的中和之美和工藝上的至誠之美,成就了其藝術(shù)上的崇高之美,。而以中和為美,,禮儀為度,達到至誠境界,,正體現(xiàn)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的較高理想。
陳巧生在幾十年鉆研銅爐制作的歷程中,,潛心搜集,,收藏了數(shù)十種各類古代銅爐。陳巧生在珍愛呵護,、把玩揣摩這些古爐的同時,,感悟先人制爐技巧,汲取借鑒古爐創(chuàng)作靈感,,從而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制作技藝,。每一款巧生爐的誕生,都折射著古爐的滄桑歷史與深邃內(nèi)涵,。
陳巧生,1957年生于蘇州,,號爐香居士,。祖上自清朝起從事銅爐和銅器制作,陳巧生是銅爐世家技藝第三代傳人,。
20世紀70年代開始,,陳巧生用力于恢復、繼承傳統(tǒng)失蠟法宣德爐制作技藝,。通過鉆研文獻典籍和館藏古爐,,傳承祖輩三代銅作心得和近千次試驗,終于復原明代宣德爐鑄造技藝,,繼而完善和發(fā)展了銅爐開模,、煉銅、鑄造,、皮殼制作等幾十道關(guān)鍵工藝。
陳巧生制作的銅爐,,嚴格遵循古代工藝和制作技藝,。自20世紀80年代起,鑄有“陳巧生制”等款識的銅爐開始聞名于中國銅爐界和收藏界,。收藏家盛贊“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北京雍和宮,、蘇州寒山寺,、杭州靈隱寺、普陀山普濟寺等各大名寺均以“巧生爐”供奉佛前,。
2010年上海世博會,,16鼎“巧生爐”作為中國優(yōu)秀文化藝術(shù)品的代表在中國館隆重展出,,并作為國禮饋贈各國政商貴賓。
2011年,,陳巧生被授予“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古韻銅爐制作技藝傳承人”稱號,。
行車路線:蘇州相城大道與齊門北大街交匯處{沿蘇州市相城大道向北直行,過太陽路路口300米后,,左轉(zhuǎn)前行2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