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jì)初),,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游局、建設(shè)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zhǔ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qū)。
拙政園位于古城蘇州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是蘇州現(xiàn)存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qū),體現(xiàn)典型江南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nèi)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秫香館:秫香,指稻谷飄香,。此處以前墻外皆為農(nóng)田,,豐收季節(jié),秋風(fēng)送來一陣陣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筑,,面水隔山,,室內(nèi)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48幅,,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落地長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妝點得古樸雅致,,別有情趣,。
涵青亭:園林建筑,以亭的變化為多,。亭是一種只有屋頂而沒有墻的小屋,,玲瓏輕巧,,一般由屋頂、柱身和臺基三部分組成,。在園林中可點景,、觀景,又可供人小憩,、納涼,、避雨。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間范圍比較逼仄,。整座亭子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diào)的墻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斜倚亭邊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間錦鯉遨游,,荷蓮輕蕩。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莊重質(zhì)樸,,圍柱間有坐檻,。四周草坪環(huán)繞,花木扶疏,。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亭內(nèi)有口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宏寺遺物。此井終年不涸,,水質(zhì)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
芙蓉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筑形式,,憑借周圍風(fēng)景而構(gòu)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
綴云峰:蘭雪堂北,,山峰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峰并立,取名“聯(lián)璧”,。綴云峰,、聯(lián)壁峰為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綴云峰的形態(tài)自下而上逐漸壯大,,其巔尤偉,如云狀,,巋然獨立,,旁無支撐,此峰苔蘚斑駁,,藤蔓紛披,,不乏古意。
香洲:為“舫”式結(jié)構(gòu),,有兩層樓艙,,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適宜早春賞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動,。又稱冬亭,。
梧竹幽居:建筑風(fēng)格獨特,構(gòu)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于四周白墻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huán)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題,。
松風(fēng)水閣:松,、竹、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松樹經(jīng)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蒼勁古拙的姿態(tài)常被畫入圖中,,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松風(fēng)水閣又名“聽松風(fēng)處”,,是看松聽濤之處,。
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gòu)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拙政園的經(jīng)典景觀。
遠香堂: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舊址上。堂北平臺寬敞,,池水曠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fēng)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
海棠春塢:玲瓏館東側(cè)花墻分隔的獨立小院是海棠春塢,。造型別致的書卷式磚額,嵌于院之南墻。院內(nèi)海棠兩株,。庭院鋪地用青紅白三色鵝卵石鑲嵌而成海棠花紋,。與海棠花相呼應(yīng)。
聽雨軒: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筑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后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后相映,。雨點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tài)各異,,就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
玉蘭堂:是一處獨立封閉的幽靜庭院,,玉蘭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墻高聳,,好似畫紙,墻上藤草作畫,,墻下筑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shù)峰,,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
笠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于枝繁葉茂的草樹中,。
宜兩亭: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頂,這就是“宜兩亭”。
倒影樓(夜景):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當(dāng)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jì)念,。倒影如畫景色絕佳,。
留聽閣: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閣內(nèi)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gòu)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是園林飛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閣:為八角形雙層建筑,,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動于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
塔影亭:在留聽閣,,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致至,。攢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
與誰同坐軒:小亭非常別致,,修成折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fēng)、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
波形廊: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gòu)。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huán)池布局,,分成兩段,臨水而筑,,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于倒影樓,,懸空于水上。
蘇州園林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園林專題博物館,,始建于1992年,。2007年12月4日,園林博物館新館建成并對外開放,。新館緊鄰拙政園,,占地面積3205平方米,建筑面積3390平方米,,園林博物館設(shè)有序廳,、園林歷史、園林藝術(shù),、園林文化,、園林傳承等五大展廳,以蘇州歷代名園為例,向游人展示蘇州古典園林的豐厚內(nèi)涵和藝術(shù)魅力,。博物館以造園工具,、陳設(shè)家具、建筑構(gòu)建等實物為主要載體展示園林的傳統(tǒng)造園工藝,,并運用了現(xiàn)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園林的藝術(shù)魅力,。
淡季:全價票70元/人;半價票35元/人(1月,、2月,、3月、6月,、11月,、12月)
旺季:全價票80元/人;半價票40元/人(4月,、5月,、7月、8月,、9月,、10月)
優(yōu)惠政策
1.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役軍人憑軍人證等有效證件、軍隊離退休干部憑離退休干部證免費入園,。
2.殘疾人員憑《殘疾證》免費入園,,重度殘疾人員需要陪護的,可由一名陪護人員免費陪同入園,。
3.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居民身份證或《高齡證》免費入園。
4.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兒童,,免費入園,。
5.6周歲(含6周歲)以下兒童,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園,。
6.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xué)本科及以下學(xué)歷在校學(xué)生憑居民身份證或?qū)W生證等有效證件實行半價優(yōu)惠,。
7.60周歲(含60周歲)~70周歲(不含70周歲)老人,,憑有效居民身份證或《老年人優(yōu)待證》實行半價優(yōu)惠。
7:30~17:30(3月1日~11月15日)
7:30~17:00(11月16日~次年2月29日)
園林一日游
行程亮點:山水,、古典,、江南園林
涵青亭→放眼亭→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綠漪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風(fēng)四面亭→遠香堂→繡綺亭→聽雨軒→嘉實亭→得真亭→玉蘭堂→宜兩亭→浮翠閣→笠亭→塔影亭
東園路線
行程亮點:池廣樹茂,景色自然
東園的入口設(shè)在南端,,經(jīng)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nèi),。東側(cè)為面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面 堆土山,上有木構(gòu)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墻 的復(fù)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shù)處與中區(qū)相通。
綴云峰→秫香館→涵青亭→芙蓉榭→天泉亭
中園線路行
行程亮點:荷花與回廊
中部部分為全園精華之所在,,雖歷經(jīng)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 池中堆山,,環(huán)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xù)了明代的格局,。從咸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 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枇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fēng)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xiàn)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fēng)貌的形成,應(yīng)在晚清咸 豐至光緒年間,。
見山樓→梧竹幽居→聽雨軒→遠香堂→小飛虹
拙政園全園占地78畝(約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拙政園中現(xiàn)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以水見長
據(jù)《王氏拙政園記》和《歸園田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huán)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于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背浞址从吵鲎菊@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yōu)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臺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庭院錯落
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fēng)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花木為勝
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shù)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睔w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jié)”,。“杜鵑花節(jié)”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tǒng)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游節(jié)”的重點項目之一,。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shù)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屆時,,拙政園內(nèi)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游客在濃濃春意中領(lǐng)略游園的意趣,也讓游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
每年夏季,,拙政園都將舉辦蘇州園林的傳統(tǒng)特色項目“荷花節(jié)”?!昂苫ü?jié)”依托于拙政園寬闊的荷塘,,以數(shù)百個品種的缸荷、碗蓮及多種水生植物造景,,渲染荷花香遠益清的感官效果,,營造夏日江南水鄉(xiāng)的清涼意境,。此時的拙政園內(nèi),到處是‘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的景象,。在河堤綠蔭下,在習(xí)習(xí)涼風(fēng)中,,拙政園成為游客賞荷的最佳去處,,在拙政園觀賞荷花展已成為蘇州市民喜聞樂見的活動,成為了一種“新民俗”,。
每年秋季,,拙政園都將以菊花為主題舉辦反季菊花展,。菊花展中,,如彩球,似花燈,,像禮花,,團團簇簇、千姿百態(tài)的菊花,,展示著超凡脫俗,孤標(biāo)亮節(jié),,高雅傲霜的自然特質(zhì)。游客在以疏朗自然的風(fēng)格著稱的拙政園中賞菊,,別有一番“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閑情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