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醫(yī)養(yǎng)生常識】夏季應如何正確養(yǎng)生 夏季中醫(yī)養(yǎng)生小常識盤點
1、解暑不當反倒中暑
中醫(yī)會把中暑問題分為“陽暑”和“陰暑”,,其中陽暑問題,,通常是見于長時間在太陽暴曬下的勞動者、運動人士,,癥狀是頭暈倦怠,、口渴身熱等,如不及時補充水分兼休息,,甚至會出現熱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而陰暑問題,,則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現象的原因,。
所謂“陰暑”,是指“暑熱在內,、寒濕在外”,,通常是都市人以錯誤的方式解暑引起,例如在戶外將身體曬得很熱,,然后突然進入冷氣大開的室內;或是在大汗的狀態(tài)下,,進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飲品。這會引致皮膚毛孔收縮,、身體難以散熱而中暑,。在當下的大暑天,解暑需要適度防曬,,避免出入溫差太大的環(huán)境,,并在因悶熱而感到不適時,盡快往陰涼通風處讓身體散熱,,并要適當補充水分,。如能利用清早、黃昏或夜間做適量運動,不但可健康地排汗,,而且更可促進新陳代謝,,幫助增加能量消耗和減肥。
2,、宜吃消暑瓜類
對于夏日季節(jié)消暑最佳食材,,當數瓜類最適宜了,例如冬瓜,、筍瓜等,,配合中藥材如白扁豆、扁豆花,,不但能袪濕解暑,,更能補脾開胃以消暑熱。其中味甘性寒的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之效,。
如在暑熱或感冒期間進食冬瓜,,可帶來解熱治療的作用。由于冬瓜性偏涼,,屬虛寒人士者,,應盡量避免進食。
3,、不宜吃燥熱食物
在夏天一定不能吃太多太熱的食物,,例如羊肉。現代醫(yī)學認為,,夏季炎熱的刺激,令神經中樞處于緊張狀態(tài),,內分泌腺的活動水平亦會有改變,,引致消化能力不佳,胃口變差,,不想進食,。所以夏天最好多吃一些清淡少油的食物,這樣會較易消化,,而太過油膩的食物則不適宜,,會令胃液分泌減少,胃部排空減慢,。身處暑濕季節(jié),,多進食清熱除濕的食物,有助預防體內受濕熱困擾,對解暑生津頗有幫助,。相對而言,,煎炸燥熱的食物,則應少吃為妙,。
4,、體質弱少吃寒涼食物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從食療的角度來說,,食物的溫熱、寒涼等天然屬性要與攝食者的體質狀態(tài)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綠豆湯雖具有消暑益氣、潤喉止渴的功效,,但屬于寒涼體質的人(如四肢冰涼乏力,、腰腿冷痛、腹瀉便稀等),,吃了綠豆反而會加重癥狀,,甚至引發(fā)其他疾病。
5,、寒底人少喝涼茶
不少人在夏天都愛喝一杯冰凍涼茶解暑,,但原來飲涼茶都要因應個人體質,如寒底人士,,飲得太多涼茶隨時會頭暈眼花,,即使熱底人多飲亦不適宜,所以一定要留意自己的體質并適當飲用,。因為涼茶的藥性偏寒涼,,具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但易患感冒的寒底人飲用太多,,反而會加重感冒的病情,所以寒底人應選擇以祛濕寒為主的涼茶,,如紫蘇葉,、生姜及大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