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革阿里是苦木科馬來參屬常綠小喬木。根淡黃色,,不分叉,,最深可入地2米;樹高4-6米,,樹枝幾乎沒有分叉,,樹葉長在頂部呈傘狀;葉互生,,奇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對生或近對生,長卵狀或披針形,;核果橢圓形,,成熟時由黃色變紅褐色?;ㄆ?-7月,。
東革阿里全株可入藥,但藥用部分主要來源于根部,,其萃取物還具有提升體力,、減輕疲勞、殺菌等多種功效,,是東南亞最珍貴的應(yīng)用植物藥之一,,與燕窩、錫器一起并稱為馬來西亞三大國寶,。
在東南亞民間,,東革阿里作為傳統(tǒng)藥材和滋補品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既可作單味藥,,也可作藥方中的重要配藥,。
東革阿里主要分布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柬埔寨,、緬甸、泰國,、老撾,、菲律賓及新加坡等也有零星分布,。
東革阿里屬常綠小喬木,高4~6米,,最高可達18米,,根淡黃色,主干無分枝,。
樹干直徑可達30.5厘米,,樹皮暗灰色或褐色,嫩枝呈赤褐色,,莖頂部有明顯葉脫的痕跡,。
葉互生,奇數(shù)羽狀復葉,,長約30~100厘米,,小葉對生或近對生,長卵狀或披針形,,有31~51枚,,長約3~12.5厘米,寬0.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揉搓后完整無缺,。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色淡紫紅,花序軸長達25~85厘米,,下垂有毛,,雌雄異株,花柄短約3~6毫米,,雄蕊5,,被毛,雌花柱5裂,,子房上位,,花瓣5片。
核果,,橢圓形或圓形,,長1~3厘米,寬0.5~1.2厘米,,綠色,,成熟時由黃色變紅褐色,味極苦,。
根不分叉,,入地最深可達2米,。
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是酸性濕潤且排水性良好的砂質(zhì)土壤,同時需要部分遮蔭,。
生境僅限于熱帶叢林山坡中局部遮蔭的山坳林冠,,允許部分陽光直射的地帶。
多生于海拔700米以下的海灘林,、原生或次生林中,,常與龍腦香林或杜鵑林混生。
東革阿里的根,、莖及枝條中均含有生物堿成分,。
人們已從東革阿里中分離鑒定的生物堿類成分包括:9,10-二甲氧基鐵屎米酮,、10-羥基-9-甲氧基鐵屎米酮,、11-羥基-10-甲氧基鐵屎米酮、5,9-二甲氧基鐵屎米酮,、9-甲氧基-3-甲基咔啉-5,6-二酮,、β-咔啉生物堿等,從化學結(jié)構(gòu)來看,,其生物堿類成分以鐵屎米酮類結(jié)構(gòu)為主,。
除了萜類及生物堿類成分外,科研人員還從東革阿里中分離鑒定了大量的化合物,,如姜黃烯,、5-羥基-2-癸烯酸-δ-內(nèi)酯、丙二醇苯醚,、羊脂酸,、安息香、薄荷醇,、2-苯氧基乙醇,、4-乙基-4-羥基-3,5,5-三甲基-2-環(huán)生-1-烯酮、7-甲氧基催乳素等,。
東革阿里全株可入藥,,但藥用部分主要來源于根部,其萃取物還具有提升體力,、減輕疲勞,、殺菌等多種功效,是東南亞最珍貴的應(yīng)用植物藥之一,,與燕窩,、錫器一起并稱為馬來西亞三大國寶。
現(xiàn)代藥理科學研究表明,,東革阿里的主要化學成分為苦木素二萜和生物堿兩類化合物,,其提取物除了能夠發(fā)揮一定的改善男性性功能以及抗癌,、抗瘧疾功效外,降血糖,、降血壓,、降高尿酸血癥模型大鼠血尿酸水平、緩解腎臟組織的病理學損傷等多種藥理作用,,尤其是改善男性性功能方面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
國際藥學界專業(yè)人士認為東革阿里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抗ED效果最好的天然植物資源之一,效果優(yōu)于育亨賓等,,美國和歐洲多種植物類性保健產(chǎn)品也含有東革阿里成分,。
東革阿里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種子繁殖,種子發(fā)芽率低,,并且東革阿里屬于種子活力下降快,、萌發(fā)所需時間長的頑拗性種子。發(fā)芽后的植株生長緩慢,,栽培2~3年才結(jié)少量果,,成熟期一般為5年以上,達到完全成熟期大概需要25年,。
選種及播種前處理:春播時宜采用前一年秋季采收的成熟飽滿種子,,種子采收后,將除去肉質(zhì)果皮的核果洗凈后,,置于于2~5℃的冰箱內(nèi)保存,。播種前將種子用0.5%高錳酸鉀浸泡消毒5分鐘,然后用清水洗凈,。
消毒洗凈后的種子,,先經(jīng)50℃溫水浸泡1天催芽,種子吸水膨脹后撈出陰干并保存,,準備播種,。
育苗盤準備:選擇育苗穴盤育苗,基質(zhì)是泥炭土和珍珠巖(比例1:1),,將基質(zhì)混合均勻后裝入50孔穴盤,,穴盤長54.9厘米、寬厚7.8厘米,,基質(zhì)厚度以5~6厘米為宜,,播種前使用0.5%高錳酸鉀液浸泡消毒10分鐘。
播種催芽:東革阿里適宜播種期在2~4月,,方法是將預備好的種子均勻點播到育苗托盤中,,點播密度以100~140粒/平方米為宜。
播種后用花灑淋水保濕,并將育苗托盤移植塑料薄膜大棚中催芽,。催芽期視基質(zhì)的干濕情況適當噴水,,噴水時間應(yīng)選在早上和晚上,保持基質(zhì)濕潤即可,,約35天后可見種子陸續(xù)出芽,。
幼苗出土后加強溫濕度管理,晴天中午可搭建遮光率70%的遮蔭網(wǎng)適當遮蔭,,每7天噴1次多菌靈,。40天后出苗率達40%以上。
芽苗移栽:芽苗生長120天后,,苗高7厘米以上,,7片葉時出盤,可移植到準備好的培育袋,。
基質(zhì)為黃心土+菜園土+泥炭土+珍珠巖(比例2:2:1:0.5),,基質(zhì)混合均勻后裝入規(guī)格為9厘米×12厘米的育苗袋中,移植前淋0.5%高錳酸鉀液消毒,。移植時要求將生長不健康,、有病的幼苗剔除掉,,移植生長健康的芽苗,。選擇陰天移植上袋,移栽過程注意不傷根,,上袋后淋足定根水,。
芽苗上袋后在苗圃中培育。
移植后管理:苗期管理的重點是注意遮蔭,,搭建遮光率70%的遮蔭網(wǎng),,每3~5天適當淋水1次,以保持基質(zhì)濕潤為宜,,每10~15天全面噴1次多菌靈,,雨天及時排除苗圃積水。
當袋苗長高至10厘米時開始施濃度1%的復合肥水溶液,,苗高15厘米時施濃度5%的復合肥水溶液,,苗高20厘米以上施顆粒性復合肥1克/株,施肥頻率為每月1次,。6個月后,,芽苗移植成活率達70%以上。
此外,,東革阿里還可以通過組織培養(yǎng)繁殖,,報道過的組織培養(yǎng)方式有愈傷再生和體細胞再生兩種方式。
自古以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當?shù)孛癖娋鸵呀?jīng)常熬煮東革阿里的樹根飲用,。
據(jù)說其天然植物精華能恢復健康,、恢復青春,它另一個美名叫“天然的催情藥”或“天然的壯陽藥”,。
在當?shù)厮直环Q作“Pasak Bumi”,,意味著“阿里的行走拐杖(Ali’s Walking Stick)”,“Stick”在馬來語中是“陰莖”常用的同義詞,,由此透露出對男士性作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