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特征
“大紅袍”的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產地環(huán)境
武夷巖茶產于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巖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云霧彌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云:"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云",。茶園大部分在巖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巖茶獨特的韻味,。
榮譽認證
2001年,,“武夷山大紅袍”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成功;同年,,大紅袍被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授予指定用茶,,并成為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的唯一茶產品;?
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開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大紅袍絕品作為首份現代茶樣品入藏國家博物館,;?
2008年,“武夷山大紅袍”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
2010年1月21日,,“武夷山大紅袍”被國家工商總局新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歷史起源
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經歷代的發(fā)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現了巖茶制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制作的先河,。1661—1722年(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巖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后,,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大紅袍的來歷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fā)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fā),。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fā)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噬洗笙?,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