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歷史
蕎麥最早起源于中國,栽培歷史非常悠久,,種植經(jīng)驗也很豐富,。最早的蕎麥實物出土于陜西咸陽楊家灣四號漢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另外陜西咸陽馬泉和甘肅武威磨嘴子也分別出土過前漢和后漢時的實物,。
關(guān)于蕎麥起源于中國的說法,除了有實物為證外,,在古代的很多書籍也都有記載,。如公元前5世紀的《神農(nóng)書》中,就有關(guān)于蕎麥是當時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記載,。后魏《齊民要術(shù)》,、唐代《食療本草》和宋代《嘉祜本草》等著作中,對蕎麥的栽培技術(shù),、食用方法和食療作用等,,已有較詳細的記述。很早的時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蕎麥故鄉(xiāng)的說法,,這是因為中國東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區(qū)廣泛分布著野生蕎麥,。青藏高原地區(qū)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野生蕎麥這種植物,,并且發(fā)現(xiàn)了這種植物還能食用,于是人們就開始嘗試著對它進行人工栽培,。在栽培蕎麥的過程中,,人們慢慢地總結(jié)了蕎麥的種植經(jīng)驗并廣為流傳:首先由中國傳至蒙古和俄國,而后傳至歐洲。
通過對古物的挖掘得知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國就種植了蕎麥,,但是真正開始大范圍普及種植的時間是在唐朝,。這個說法的證據(jù)有兩個,首先《齊民要術(shù).雜說》中有關(guān)于蕎麥的記載,,其中《齊民要術(shù).大小麥第十》提出的“瞿麥”即蕎麥,,一般認為,《齊民要術(shù).雜說》并非賈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所以說蕎麥是在唐代開始普及的。
農(nóng)書中關(guān)于蕎麥最為確切的記載則首見于《四時纂要》和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這兩部書都是唐代出版的,。同時蕎麥在這一時期的相關(guān)詩文也累累提及。因此,,一般認為蕎麥是在唐代開始普及的,。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綠色或紅色,,具縱棱,,無毛或于一側(cè)沿縱棱具乳頭狀突起。
葉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7厘米,,寬2-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沿葉脈具乳頭狀突起;下部葉具長葉柄,,上部較小近無梗,;托葉鞘膜質(zhì),短筒狀,,長約5毫米,,頂端偏斜,無緣毛,,易破裂脫落,。
花序總狀或傘房狀,頂生或腋生,,花序梗一側(cè)具小突起,;苞片卵形,,長約2.5毫米,綠色,,邊緣膜質(zhì),,每苞內(nèi)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長,,無關(guān)節(jié),,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紅色,,花被片橢圓形,,長3-4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藥淡紅色,;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具3銳棱,,頂端漸尖,長5-6毫米,,暗褐色,無光澤,,比宿存花被長,。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長習性生荒地、路邊,。蕎麥喜涼爽濕潤,,不耐高溫旱風,畏霜凍,。積溫1000~1 500℃即可滿足其對熱量的要求,。種子在土溫16℃以上時約4~5天即可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最適宜溫度為26~30℃,當氣溫在-1℃時花即死亡,,-2℃時葉甚至全株死亡,。
蕎麥是短日性作物,當日照長度由15~16小時減少到12~14小時,,生育期就縮短,,晚熟品種比中、早熟品種敏感,。每株可開花2000多朵,,但結(jié)實率很低,。僅10%左右,加之葉片同化能力弱,,花果脫落嚴重,。
蕎麥是需水較多的作物,需水量比黍多兩倍,,比小麥多一倍,。種子萌發(fā)時約需吸收其自身干重50%的水分。在開花結(jié)果期間需消耗大量的水分,。從開花到收獲比出苗到開花需水要多一倍,。開花盛期是需水高峰期。其蒸騰系數(shù)一般為450~630,。要求空氣相對濕度不能低于30~40%,。
蕎麥對土壤要求不嚴。根系弱,,種子頂土力差,,要求土層疏松,以利幼苗出土和促進根系發(fā)育,。生殖生長迅速,,吸肥力強,適于新墾地種植,。要求土壤酸度為pH6~7,,堿性較重的土壤,不宜種植,,每產(chǎn)100千克蕎麥籽實,,約從土壤中吸收氮3.3千克,磷(P2O5)1.5千克,,鉀(K2O)4.3千克,。
蕎麥是一種對肥料敏感的作物。施肥充足莖能產(chǎn)生大量分枝,。磷肥可促進籽粒的形成,,并能增加蜜腺的分泌。利用蜜蜂輔助授粉,,從而提高產(chǎn)量,。對鉀肥的需要量較多,但含氯的鉀鹽易引起葉斑病,。
蕎麥開花時要求晝夜溫差大,;夜間較冷而白天氣溫高,晴朗無風,,開花多,,泌蜜豐富,。早晨開始泌蜜吐粉,中午時泌蜜最多,,以后逐漸減少,,14時后停止。但由于高原地區(qū)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泌蜜能延遲到下午。雨后早霧即晴的天氣,,泌蜜最盛,。泌蜜最適氣溫是25~28℃。氣溫在25℃以下時,,隨氣溫下降而泌蜜遞減,。
地理分布
國內(nèi)分布:蕎麥在中國分布甚廣,南到海南省,,北至黑龍江,,西至青藏高原,東抵臺灣省,。主要產(chǎn)區(qū)在西北,、東北、華北以及西南一帶高寒山區(qū),,尤以北方為多,,分布零散,播種面積因年度氣候而異,,變化較大。
世界分布:栽培蕎麥的國家還有俄羅斯,、加拿大,、法國、波蘭,、澳大利亞等,。
據(jù)1975年統(tǒng)計,世界種植面積161.6萬公頃,,其中蘇聯(lián)種植150萬公頃,,波蘭是3.5萬公頃,日本是2.2萬公頃,,加拿大是1.9萬公頃,,美國是1.3萬公頃,法國是1萬公頃,。平均產(chǎn)量約400千克/公頃,。80年代初統(tǒng)計,,中國常年種植面積約50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