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大名草編),,河北省大名縣傳統(tǒng)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大名草編是以草本植物為主要原材料的一種傳統(tǒng)編結手工藝,。作為人類較為古老的技藝之一,,早在遠古時代,編結就已成為中華先民制造實用物品的重要手段,。草編技藝在中國民間流傳了幾千年,,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發(fā)揚光大。各地民間工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藝,,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韌的稈,、皮、芯,、葉、根,,創(chuàng)造和總結出編,、結、辮,、扣,、扎、絞、纏,、網(wǎng),、串、盤等豐富的編結技法,,使草編成為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用品的一個重要來源。
2008年6月7日,,草編(大名草編)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Ⅶ-54,。
文化特色
大名草編作為一種傳統(tǒng)手工技藝,,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底蘊,可以說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民間手工藝人所繼承的草編技藝,,不但反映了濃郁的地域特色,而且還折射出了他們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和生活哲學,。“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道出了手工藝人的設計思想,他們追求返璞歸真,、人與天地自然的精神冥合,,因此他們以綠色原生態(tài),、清潔無污染的麥秸稈,、玉米皮為原料來設計生活中所需求的物品,,這些物品的造型、題材,、色彩大都從自然中獲取,,以此來表達民間藝人對自己生活的感悟及需求,。
藝術特色
(1)風格精巧,、豪放,地方特色濃郁
大名草編作為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一,,從它誕生之日起,,便具有了濃郁的地方特征,反映了當?shù)厝嗣竦娘L俗習慣和審美意象,。大名草編以天然纖維麥秸稈,、玉米皮為原料進行編織,,給人以樸素自然的美和淳樸的藝術感受,。由于其編織一般都是纖維整體運用,故其原料的不同,,所呈現(xiàn)的風格也是不同的,。玉米皮手工編織制品粗獷豪放,、色澤潔白淡雅,,柔韌牢固而實用;而麥秸稈手工編織的草辮精巧細膩,,宛如花邊,,被譽為“草編花邊”,,在大名草編中較具特色,,它不僅表現(xiàn)出北方地區(qū)編織制品獨特的藝術個性,,而且還凸顯了民間手工藝的豐富多彩,。
(2)造型簡練大方,、題材廣泛豐富
以麥秸稈,、玉米皮編結的大名草編制品造型整體簡練大方,,尤其是用玉米皮做原料進行編織時,有時需要靠模具或內(nèi)部支撐支架進行編織,,模具造型多樣,,單個模具的造型較簡潔大方。
大名草編制品造型雖然簡練,,但是其題材卻較廣泛,,民間藝人為了傳承和創(chuàng)新,將大名草編與中國民間藝術,、國畫,、油畫等相結合,使其走上了藝術化道路,,在傳統(tǒng)麥稈草帽、提籃等的基礎上,,又設計創(chuàng)作出獨具特色的草編京劇臉譜,、草編時裝,、草編屏風,、草編花草魚蟲與山水畫,、麥桿畫等十大草編系列,,上千個品種各具特色,產(chǎn)品不僅有泥土的芳香,、自然的光澤,而且還低碳,、綠色環(huán)保。
(3)色彩獨特新穎,、材質古樸自然
大名草編色彩的獨特性在于其原料材質,,麥秸稈成熟曬干后呈黃色系和乳白等色,,其色澤樸素淡雅,,給人以純凈溫和、古樸自然的藝術感,。而編織用的麥秸稈是麥穗以下,第一節(jié)以上的(節(jié)間)莖稈,,此部分呈空心管狀,,葉鞘裹著的部分呈白色,,梢部呈黃色,,色澤光亮,,拉力較強,,編材以長20厘米以上,、稈細色白,、不霉爛變質為好。用此材質編結出的成品一般通體一色,,并帶有規(guī)律的色彩紋理,。麥秸稈還可以染色,染較深的顏色用原色麥秸稈或草辮直接染色即可,。染淺色時,則需先漂白后染色,。染色用的染料大部分是植物染料,一小部分屬于天然礦物染料,,對人體的健康沒有影響。大名草編色彩的新穎性在于草編手工藝人王群英的創(chuàng)新,,她從油畫,、中國畫,、民間藝術中吸取養(yǎng)分,,使得草編制品的色彩整體上呈現(xiàn)典雅,、樸素的藝術特色,,民族感與現(xiàn)代感并存,。這樣的色彩不僅體現(xiàn)了民間審美情趣,還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手工藝人對和諧自然的追求以及對麥秸稈這種天然材質的充分理解和運用,。
(4)融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身
大名草編品種繁多,,形式各異,,工藝精湛,,起始,所創(chuàng)作的編織品大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常用器物,,如提籃,、鍋蓋,、坐墊等,,實用性是其較為顯著的特征。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草編單一的實用性功能已不能滿足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民間手工藝人為此發(fā)展創(chuàng)新,,注重其實用性的同時,,還在編織品的外部造型,、色彩設計,、圖案設計,、編織技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使大名草編制品具有特色的藝術美意蘊,,同時還符合當今人們的審美觀念,,使其集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身,。
大名草編以基本的手工工具為主,,包括剪刀,、美工刀,、麥桿、針,、線,、乳膠,、白紙,、鉛筆,、木框,、頂針等。
大名草編的編織方法因原料,、品種和設計要求而有所差異,,常見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立編,、編花,、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繡、粘貼、割花,、扎勒等。但凡見過草帽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草帽都是由一縷縷似辮子般草條,,逐一疊加,、縫制而成。這一縷縷看似辮子的草條就是由七根麥桿草編織而成,,叫作“花元草”,,首先選用七根原色麥桿,,三根白,、四根黑(黑是指顏色污黃的莖秤),,掐編及續(xù)草是一直以白色莖秤為軸心,如此編出的草編帶著有規(guī)律的花紋,。交錯可以編出魚鱗紋,一般立編用來編織籠子,。編花可以做出“馬藺垛”“套扣”“鏈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徑扣”“粽子扣”“梅花扣”等。
河北邯鄲的大名草編手工技藝是在清代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由山東掖縣傳入大名境內(nèi),。西付集鄉(xiāng)朱家村是其編織技藝的發(fā)祥地,,后傳至大名縣衛(wèi)河以東地區(qū),,以掐辮草編為手工藝開始,,遂至千家萬戶,,婦孺皆能。
解放后,,大名縣于1953年建廠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
20世紀80年代以前,草編手工藝品在大名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經(jīng)濟落后等原因,,所制產(chǎn)品大部分供自家使用,,只有部分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