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學名: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梭子蟹科、梭子蟹屬甲殼類動物,。個體碩大,,最大個體可達1000克,一般為400克,,體寬200毫米,。三疣梭子蟹的軀體由頭、胸,、腹三部分及附肢組成,。共分20節(jié),頭部5節(jié),胸部8節(jié),,腹部7節(jié),。
三疣梭子蟹棲息在近海淺海,棲息在水深10-50米的海區(qū),,在10-30米泥沙底質的海區(qū)群體最密集,;畏強光,白天多潛伏在海底,,夜間則游到水層覓食,;捕食兇猛、食量大,、消化力強,,不管是海藻,還是有堅硬外殼的螺,、蚌以及魚,、蝦、蟹等,,它都能捕食,;分布于日本、朝鮮,、馬來群島,、紅海以及中國的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山東半島,、渤海灣,、遼東半島等地。
在自然界,,三疣梭子蟹棲息在近海淺海,,棲息在水深10-50米的海區(qū),在10-30米泥沙底質的海區(qū)群體最密集,。三疣梭子蟹冬季棲息在較深的海底冬眠,。三疣梭子蟹屬廣溫性水產動物,其適宜生長水溫為17-30℃,,最適生長水溫為25-28℃,,當水溫低于6℃時梭子蟹進入冬眠狀態(tài)。低溫致死溫度為-1.5℃,,高溫致死溫度為35℃。三疣梭子蟹具廣鹽性,,其適宜生長鹽度為10-35‰,,最適鹽度為25-30‰,。三疣梭子蟹耐干能力比較強,在氣溫20℃時,,可露干8小時不死,,2-4℃條件下可露干26小時不死。
三疣梭子蟹分布于日本,、朝鮮,、馬來群島、紅海以及中國的黃海,、渤海,、東海。
三疣梭子蟹個體碩大,,最大個體可達1000克,,一般為400克,體寬200毫米,。三疣梭子蟹的軀體由頭,、胸、腹三部分及附肢組成,。共分20節(jié),,頭部5節(jié),胸部8節(jié),,腹部7節(jié),。
在進化過程中,頭部和胸部愈合,,稱頭胸部,,具有13對附肢。腹部顯著退化,,褶貼在頭胸部的腹面,,俗稱“蟹臍”。蟹臍打開后可見中線有一縱行凸起,,內有腸道貫通,,肛門開口于末端。
三疣梭子蟹的頭胸部背面蓋著圓方形的骨質背甲,,故稱頭胸甲,,又稱蟹斗。
頭胸甲的背面有3個明顯的疣狀凸起,。頭胸甲呈茶綠色,,腹面呈灰白色,這是三疣梭子蟹為適應海底環(huán)境進行自我保護調節(jié)形成的。
背甲邊緣可分為前緣,、眼緣,、前側緣、后側緣和后緣五部分,。前緣正中為額部,,有4枚齒突,稱額齒,,額齒中間有3個凹陷,,以中間的一個為最深。其底端與后緣中間前的連線就是頭胸甲的長度,,也代表了體長,。
左、右前側緣各有9個銳齒,,叫側齒,,其中第一側齒最大,稱角齒或眼齒,,這是前緣與前側緣的交界處,。第九側齒之間的間距為頭胸甲的寬度,也代表了三疣梭子蟹的體寬,。第一側齒與前緣齒突之間有一深的凹陷是復眼伸出的地方,。
背甲后側緣斜向內側,后緣與腹部交界,,比較平直,。其頭胸甲第一對步足為特別強大的鰲足,其長節(jié)后緣末部有一刺,;第二對至第四對步足扁平,,指節(jié)尖細,適于爬行,;末對步足扁寬,,指節(jié)呈片狀。
第一觸角:小觸角,,起嗅覺和觸覺的作用,,基部有平衡囊。
第二觸角:大觸角,,起觸覺作用,,基部內側有觸角腺,又叫綠腺,,是排泄器,;大顎,、第一小顎、第二小顎主要用于攝食,。
3對顎足與大顎,、小顎協(xié)同,用于攝食,;第二顎足有足鰓、關節(jié)鰓各1對,,起呼吸作用螯足又稱螯肢,,有攝食、挖掘洞穴的作用,,在交配時起抱握作用,;有1對關節(jié)鰓,起呼吸作用,。第一,、第二、第三對步足用于爬行,、清理,,第一、第二對各具1枚側鰓,。第四對步足的前節(jié)與指節(jié)扁平呈槳狀,。
雄性腹部附肢均已退化,第一,、第二腹節(jié)的附肢特化為生殖器,,第一腹肢為雄性交接器,第二腹肢為雄性附肢雌性腹部有附肢4對,,均具剛毛,,生殖期卵附在剛毛上發(fā)育。
頭胸甲中央隆起,,額齒后方頭胸甲中間部位現(xiàn)出3個凸起,,稱疣狀凸起,三疣梭子蟹由此得名,。頭胸甲表面還形成不少的凹陷,,這些凹陷都是內部肌肉著生之處。頭胸甲由于這些凸起和凹陷的存在而形成6個區(qū),,并且與其內臟的位置相一致,,分為胃區(qū)、心區(qū),、左右肝區(qū),、左右鰓區(qū),。
頭胸甲不但遮蓋上背面,其前端還折入頭胸部之下,,在三角形口前部的下方,,有一條隆起線叫口蓋線。在眼眶下有一條眼眶下線,,其下方各有一條側板線,。
復眼的內側,橫向排列于額下有2對觸角,,其中第一對較小,,第二對較大,分別叫小觸角和大觸角,,觸角上生有司感覺作用的感覺毛,。第一觸角基部各有一個排泄孔,用來排除尿液,。兩觸角都屬于頭胸部附肢,。
頭胸部的腹面除前端為頭胸甲所包被,大部分為腹甲所包被,。腹甲通常為白色,,有時略帶灰白色。腹甲也叫胸板,,中間為一四陷的腹甲溝,,為腹部貼附之處。腹甲四周密生絨毛,。腹甲原分7節(jié),,前3節(jié)愈合,但節(jié)間的痕跡還能清楚地辨認出來,。生殖孔開口在腹甲板上,,但雌、雄開口位置不同,。
雌體一對生殖孔開口在愈合后的第三節(jié)腹甲內側上部,,孔上有一個三角形的骨質凸起,交配時便于固定雄性交接器,。雄體一對生殖孔開口在腹甲最末節(jié),。腹甲前端正中部分為口器??谄饔?對大顎,、2對小顎和3對顎足組成。組成口器的6對附肢,,都屬于頭胸附肢,,它們向外疊成,,好似6道屏門,互相配合,,完成口器的功能,,食物必須通過這6道門才能進入食道。
腹甲兩側有左右對稱的5對胸足,,是三疣梭子蟹運動和捕食的器官,。其中第一對胸足特別堅固,呈鉗形,,具有捕食和防御能力,,稱螯足,雄蟹的雙螯較雌蟹大,,且強壯有力。腹面呈灰白色,,第一對步足為特別強大的螯足,,其長節(jié)后緣末部有一刺;第二對至第四對步足扁平,,指節(jié)尖細,;末對步足扁寬,指節(jié)呈片狀,;第三,、第四步足扁平,并生有許多剛毛,。
三疣梭子蟹的腹部已退化為一扁平的片狀物,,反折緊貼于胸部之下,四周密生絨毛,。腹部的形狀在幼蟹階段狹長,,略呈三角形,雌,、雄無差異,。在成長過程中,,雌蟹的腹部漸成圓形,稱圓臍,;雄蟹的腹部成熟后仍為狹長形,,稱尖臍。
圓臍和尖臍是區(qū)別雌,、雄蟹最顯著的標志之一,。腹部共分7節(jié),其第一節(jié)以橫行凸起為界,,分成前,、后兩部分,前端部分插入頭胸甲之下,,而后端部分則彎向腹面,。打開腹部,可見腹部有一條凸起的腸管,。
從第一期幼蟹開始,,可見腹部側生附肢即腹肢,腹肢的數(shù)量,、形狀因性別而異,,雌性有4對腹肢,生于第二至第五腹節(jié)之上,,呈雙肢形,,即自柄部分出內、外兩又,,分別叫內肢和外肢,。內肢上的剛毛細而長,為30-40排,,這是產卵時吸附卵粒的地方,;外肢剛毛粗而短,有保護腹部卵群的功能,。
雄性腹肢已退化為交接器,,有2對,呈單肢型,,生于第一至第二肢節(jié)上,。第一對交接器已骨質化,呈管狀,,頂端生有粗短的剛毛,,開口于向外彎曲的片狀凸起上。其基部開口分為兩部分,,靠腹甲的一邊開口大,,并蓋以有毛的瓣膜,。
交配時,雄蟹的陰莖伸入瓣膜內輸送精莢,,內側的開口為第二交接器伸入之處,。第二對交接器短小,長度為第一對交接器的1/5-1/4,,是一實心棍狀物,,末端為柔軟的皮膜部分,上具細毛,,莖部膨大,,周緣密生絨毛。
三疣梭子蟹運動活潑,,善于游泳,,能隨波逐流向前游動,又能向左,、右迂回游動向前,,還能后退。當游泳時頭胸部向前下方傾斜,,第四對步足舉向背后方迅速擺動,激動水流借以前進,。
三疣梭子蟹游泳速度快,,堅持力強,當遇敵時,,在其它步足協(xié)助下迅速潛入海底,,隱于石下或泥沙間。此時體后部埋在沙中,,體前部露于沙外,,身體與海底成45°傾斜面,保持頭部感覺器官露于外方,,便于獵取食物或御敵,。爬行時,前三對步足指尖著地,,緩慢爬行,。以一側步足指尖抓住地面,另側步足指尖抵住地面伸直推動蟹體以橫向前進,。蝥足有時舉起,,有時曲于頭胸部下方。最后一對步足有時仍舉在背方劃動,,協(xié)助運動,。
三疣梭子蟹畏強光,,白天多潛伏在海底,夜間則游到水層覓食,。三疣梭子蟹白天潛入泥沙中,,潛沙時多與底面呈15-45°角,有時僅露出眼和觸角,,潛入較淺,,無鉆深洞的能力。夜間游動較為頻繁,,游動時常將身體倒垂于水中,,第五對步足緊貼水面做頻頻擺動,也常在水層中或貼近水底做不定向水平游動,。
三疣梭子蟹在中國常成群洄游,,具有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的習性。春,、夏(4-9月)期間,,常在3-5米深的淺海,尤其是在港灣或河口附近產卵,,冬季移居到10-30米深的海底泥沙里越冬,。
渤海三疣梭子蟹是一個地方性種群,越冬后,,在4月上,、中旬開始生殖洄游,主要游至渤海灣和菜州灣近岸淺水區(qū)河口附近產卵,;12月初開始越冬洄游,,游至渤海深水區(qū)蟄伏越冬,越冬期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越冬場幾乎遍及整個渤海中部20-25米軟泥底質的深水區(qū),。
東海三疣梭子蟹的活動范圍很廣,北可達黃海南部的呂泗,、大沙漁場,,越冬期為1-2月,越冬場有兩處,,一處在浙江中,、南部漁場水深40-60米一帶海區(qū),另一處在閩北,、閩中沿岸水深25-50米一帶海域,。
春季隨水溫回升,性成熟個體自南向北,從越冬場向近岸淺海,、河口,、港灣作生殖洄游。3-4月,,福建沿岸水深10-20米海域,,4-5月,浙江中,、南部沿岸海域,,5-6月,舟山和長江口30米以內淺海域等都是三疣梭子蟹的產卵期和產卵場,,8-9月,,隨外海高鹽水向北推進,三疣梭子蟹向北游至呂泗,、大沙漁場索餌,,10月后,隨水溫下降,,外海高鹽水向南退卻,,三疣梭子蟹自北向南洄游,但也有部分群體在浙北近海由內側淺水區(qū)向外側深水區(qū)洄游越冬,,11月至翌年2月,,向南洄游的三疣梭子蟹進入魚山、溫臺等浙南漁場較深海區(qū)越冬,,另有一部分則進入福建的平潭,、惠安、晉江和廈門等近海越冬,。
三疣梭子蟹捕食兇猛,、食量大,、消化力強,,不管是海藻,還是有堅硬外殼的螺,、蚌以及魚,、蝦、蟹等,,它都能巧妙地捕食,。三疣梭子蟹捕食時,器官配合嚴密,,第一對觸角上有嗅覺感覺毛,,用來鑒別食物,用一對鰲足捕獲食物,與第二對步足一起捧遞至口邊,,此時口器自行張開,,食物先傳到第三顎足,再到大顎被咬碎,,通過很短的食道送入胃中,,再用咀嚼器將食物磨碎成糊狀,送人腸內消化吸收,。從肛門中取出糞便檢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水生維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
三疣梭子蟹十分貪吃,,水溫在10℃以上時胃腸經常處于飽滿,、半飽滿狀態(tài)。水溫在20℃以上時,,三疣梭子蟹的攝食強度更是驚人,,一夜可連續(xù)捕捉數(shù)只螺類。
三疣梭子蟹飽食后,,把多余的營養(yǎng)儲藏在肝臟中,,剛蛻殼的“軟殼蟹”及越冬期間就需用儲藏在肝臟中的營養(yǎng)來維持生命。當水溫在10℃以下時,,很少攝食,,降至2-5℃時,數(shù)月不進食也不會死亡,。
一生要經過多次蛻殼,。代謝機能越旺盛,蛻殼次數(shù)越多,。蛻殼開始的象征,,在第四對步足末兩節(jié)間出現(xiàn)白色和紅色紋,在腕節(jié)與掌節(jié)間亦有白紋出現(xiàn),,不久就開始蛻殼,。頭胸甲后緣出現(xiàn)條裂縫。裂繼逐漸擴大,,柔軟的蟹體借肌肉的伸縮和身體的蠕動,,逐漸外露,足亦從舊殼蛻出,,螯肢各節(jié)形狀差異較大,,所以最后從舊殼內蛻出。
蛻殼時蟹靜伏,,不食不動,,完全失去防御能力。此時如被其他蟹發(fā)現(xiàn),可能被吃掉,,或因受傷売不能硬化,,常引起死亡。殼蛻完后,,身體迅速長大,。新売在12小時內可形成,兩天后即硬化,。蛻殼是蟹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所以均選擇在石下等安全地方進行。
三疣梭子蟹真皮層下方有各種色素細胞,,當色素細胞伸張時,,色素擴散,體色變的深而濃,。色素細胞收縮時,,體色變的淡而淺。色素細胞的伸縮是由于眼柄中無管腺體分泌物的刺激所引起的,。沙質海底的蟹體,,多為淺灰綠色,巖礁或海藻間的蟹體,,顏色多為深茶綠色,。
三疣梭子蟹的足自截和再生的能力很強。自截的位置是在足的基節(jié)與座節(jié)之間的關節(jié)處,,該處稱為自截點,,系由兩層結締組織膜組成,血管,、神經由此膜穿過,,伸向足內。
自截后足蛻落,,膜封基節(jié)傷殘面,、血管與神經穿過的小孔為小瓣膜所掩蓋,防止失血,。足自截后一周內基節(jié)的自截面上生出一個柔軟的透明狀幾丁質囊,,通稱為肢芽,。
二,、三周后肢芽發(fā)生分節(jié),開始出現(xiàn)上皮,、肌肉和神經等組織,。當蟹蛻殼以后,肢芽蛻去幾丁質襄,形成新足,。
中國北方養(yǎng)殖選擇的池塘面積一般以10-20畝的中,、小型池塘為宜,要選擇水源充足,、無污染,、小雜魚蝦貝類資源豐富、進排水方便的海區(qū)附近的池塘,。池深要在5米以上,。池子底質以泥沙質較好,池底要鋪沙15厘米左右,。
第一步
池塘的清整主要包括池塘的整修和藥物清理,。池塘的整修在秋末收蟹之后進行,將池水排出,,清淤曝曬,。清淤前期用泥漿泵抽凈,后期用推土機整平,,沿池四周留出環(huán)溝,,溝寬2-4米,低出灘面30-40厘米,。
曝曬半個月以上,,將池底充分氧化,同時維修塘堤,、閘,、渠等配套設施。為防止和減少三疣梭子蟹互相殘殺,,在池內設置水泥管,、陶管、瓦片,、竹筒等隱蔽物,。
第二步
藥物清塘選擇睛天進行。放苗前15-25天用80-100千克/畝生石灰或8-12千克/畝漂白粉清塘,,殺死害魚,、雜蝦及微生物,并改良底質,。
清池藥物最好選擇生石灰,,因為用生石灰清池能夠使池塘淤泥成疏松結構,改善池底的通氣條件,,加速細菌分解有機質作用,,而且碳化鈣與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等形成緩沖作用,保持水中pH值穩(wěn)定,,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生活,。另外,生石灰中含有鈣能夠增加水質中鈣質,,這對餌料生物的繁殖和三疣梭子蟹的正常脫殼起到重要作用,。
養(yǎng)殖池先進水20-30厘米,灘面存水達5厘米以上即可進行藥物消毒,。消毒時,,選擇晴天上午9-10時進行,兌水化漿,,全池遍灑,,淤泥厚處、邊角處,、環(huán)溝處適當多灑,。
第三步
進水并繁殖餌料生物:清塘半個月以后,就可以開閘進水,,為了防止一些有害生物進入池子,,可以用60目的篩絹網過濾海水,池水深度一般保持在80厘米左右,,池塘進水后,,要施用化肥來培育餌料生物,一般氮肥在1.5千克/畝,,磷肥為0.3千克/畝,,并且要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來源及選擇:蟹苗的來源主要有捕撈天然海區(qū)和人工培育兩種,,苗種的規(guī)格一般選擇80只/千克較好,,要求蟹苗規(guī)格整齊,體質健壯,,附肢齊全,,活力強,軟殼率小于10%,。
放養(yǎng)時間: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中旬放養(yǎng),。
水質要求:水溫要在18℃以上,日溫差要小于8℃,,鹽度為18-32,,酸堿度為7.8-8.6,氨氮含量要小于1毫克/升水體,,溶解氧大于5毫克/升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
放養(yǎng)密度:一般80-100只/千克的蟹苗,,放養(yǎng)密度應控制在1000-1500只/畝,。
換水量:從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添水為主,日換水量一般不超過15%,,到7月中旬把池水加深到最深水位1.5米以上,。7月中旬以后,每隔2天-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0%左右,,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水色和透明度。8月中旬以后,,利用大潮進行大排大換,,保持水質清新,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傊瑩Q水原則:好水多換,,不好水少換,,壞水不換;前期添水,,中期小換水,,后期大換水。
水質指標測定:梭子蟹在水質不良水域中生活時,,很難達到預定的生長效果,,為此須作好水質測定、調控工作,。
水溫的測定:每天上午5點-6點,,下午2點-3點各測水溫一次。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梭子蟹機體新陳代謝的速度,,最適水溫25℃-28℃,。
透明度的測定:每天下午2點-3點測一次。根據(jù)梭子蟹各個生長時期的不同,,為其創(chuàng)造不同的透明度,,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中期35厘米左右,,后期40厘米以上,。一個適宜的透明度不僅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隱蔽的環(huán)境,減少自殘,,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為增殖的貝類提供充足的餌料,,而大量的貝類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餌料,。
pH值的測定:每天上午5點-6點,下午2點-3點各測一次,。海水的值一般在pH8.1左右,,梭子蟹適宜值pH7.8-9.0。
鹽度測定:在換水前后對鹽度各測一次,。最適鹽度25-30,。
溶解氧的測定:每日上午4點-6點,下午4點-6點各測一次,,要求溶解氧始終大于5毫克/升,。
氨氮及其他營養(yǎng)鹽:有條件的可1天一測,沒條件的一周一測,。氨氮含量較多時,,成為梭子蟹的毒害因子,養(yǎng)殖期應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硫化氫和亞硝酸鹽的測定:一周一測,。硫化氫的濃度不得超過0.01毫克/升,亞硝酸鹽的濃度不得超過0.5毫克/升,。
三疣梭子蟹對飼料蛋白要求較高,。關于投餌量的確定,應根據(jù)三疣梭子蟹放養(yǎng)密度,,生長時期,,個體大小,水溫水質狀況餌料質量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
餌料一定要投在餌料臺上,,或沿池邊投喂,千萬不能投到環(huán)溝和深水區(qū)域,,以免餌料剩余浪費污染池底,。幼蟹進入養(yǎng)成區(qū)后,開始由于貝類餌料充足不需要大量投喂,,一般只在夜間投喂少量的人工配合飼料做為補充,。
此時,需要觀察三疣梭子蟹對配合飼料的攝食情況,,適當調節(jié)投喂量,。10天后,開始增加人工配合飼料和廉價貝類的投喂量,,實行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如早5點,晚18點,、21點,、24點各喂一次,。
綜合各種影響因素總結出如下投喂方法:前期少投,高溫期少投,,陰雨天少投,,脫殼時少投,水質差時少投,,蟹多處多投,,水質好時多投,,適溫時多投,,脫殼后多投,8月中旬交尾后多投,,收獲前多投,。
觀察梭子蟹的活動情況:三疣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動,大都潛伏在池底,,夜間出來活動頻繁,,沿池邊覓食。因此,,要密切注意陰雨天,、霧天、高溫悶熱天氣,、低氣壓臺風天氣,、夜間等容易缺氧時三疣梭子蟹的活動情。
一旦發(fā)現(xiàn)三疣梭子蟹缺氧上岸,,要立即換水,,潑灑增氧粉。有增氧機的要及時開機,。如果白天發(fā)現(xiàn)大量三疣梭子蟹游池,,應從兩種情況分析,一種可能是餌料投喂不足,,另外一種情況很可能是水質和底質有問題,。
巡池及建池塘日記檔案:凌晨及傍晚巡池是養(yǎng)殖人員的一項基本工作,每日及時收聽當?shù)氐奶鞖忸A報,。經常檢查三疣梭子蟹的攝食情況,,注意防逃、防盜,。每隔10天-15天測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長情況,,包括背甲長/寬,體重,,做好記錄,,分析長勢,,及時調整投喂量和調整餌料搭配。
收獲時間應在秋末,,當水溫降到15℃以下,,三疣梭子蟹不再繼續(xù)增重時應及時收獲。適時起捕三疣梭子蟹,,是優(yōu)質,、高效、高產的關鍵,。應根據(jù)三疣梭子蟹是否進入膏蟹期,,銷售價格和天氣條件來決定起捕時間。
一般起捕時間安排在12月份為佳,,下雨天不應起捕,。蟹子少量出池時可在夜間用蟹籠或抄網撈取。大量出池時應在閘門固定網籠袋,,利用退潮放水,,使三疣梭子蟹隨流進入籠袋中,當塘內水排到最低時,,可用鐵耙順著塘底慢慢耙動,。
遇到蟹體時小心挑起,用小抄網撈入籮筐或水桶,。起捕的三疣梭子蟹要用橡皮筋縛住兩只鰲足,,以防在籮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
蟹,、蝦混養(yǎng)模式:中國學者穆占昆等(2001),,周志新(2006),劉志明(2007),,蔣萬釗等(2006),,劉寶金等(2001)對三疣梭子蟹與對蝦混養(yǎng)進行了初探。這些生產性試驗條件缺乏一致性,、嚴密性和規(guī)范性,,所得的養(yǎng)殖參數(shù)的可比性差,養(yǎng)殖效果不穩(wěn)定,。
蟹,、貝、蝦混養(yǎng)模式:蟹,、貝,、蝦混養(yǎng)的原理:三疣梭子蟹能翻扒池塘底部灘面,清除池塘中的松螺,池塘底部污物經翻扒后進入水體成為藻類繁殖的營養(yǎng)源,,并能攝食病弱對蝦個體,,有利于控制病毒傳播,同時,,改善對蝦的底部棲息條件,。
總的來說蟹、蝦,、貝混養(yǎng)是利用它們生理,、生態(tài)的不同特征進行養(yǎng)殖,同時利用花蛤濾食特點,,充分利用蟹,、蝦殘餌、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凈化水質,,達到相互共生的目的,。
在中國黃海、渤海海域,,每年4-10月是三疣梭子蟹的交配繁殖季節(jié),。交配時在淺海海底或水上層,雄蟹找到將要蛻殼的雌蟹,,附于雌蟹背上互配成對,,找到隱蔽處,雄蟹在周邊看守,,保衛(wèi)雌蟹,。
雌蟹蛻殼后張開腹部,露出生殖孔,,同時雄蟹亦張開腹部,,并用腹部尖端按在雌蟹腹部內側,一對交接刺插入雌蟹的生殖孔內,。雄蟹用前三對步足抱住雌蟹,,可持續(xù)達1-2天。當雌蟹甲殼逐漸硬化,,兩蟹才分開,。
交配后不久,雌蟹即產卵,,每個雌蟹能產卵數(shù)十萬粒,,附著在腹肢的絨毛上,中國遼東沿海居民稱為“拉花”。一個雌蟹腹部附著的卵總重量約占體重的1/5,。此時雌蟹回到淺海一帶,,卵進行孵化。
三疣梭子蟹幼體發(fā)育經歷溞狀幼體和大眼幼體兩個階段,,溞狀幼體分為四期,。當水溫為22-25℃時,幼體發(fā)育時間為15-18天,,其中溞狀幼體階段為10-12天,,蛻皮4次,變態(tài)為大眼幼體,,5-6天后,,再蛻皮1次變態(tài)為第1期幼蟹。
水溫在20-31℃范圍內,,第1期幼蟹發(fā)育至性成熟約需3個月,,雄蟹蛻殼8-10次,體重達55.5-176.4克,,雌蟹蛻殼9-10次,,體重達83.0-176.9克。
隨著養(yǎng)殖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三疣梭子蟹病害的發(fā)生也越來越頻繁,,主要有以下幾種:
病原主要有疽疹病毒及小核糖核酸病毒。多發(fā)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動遲鈍,,呈昏睡狀,蟹爪無力,,血淋巴變白,,肝胰腺膿腫變白,腐爛發(fā)臭,,死亡較快,。此種病主要是以預防為主:適量換水,用機械增氧,;餌料中加入免疫多糖連續(xù)投喂一周,。
三疣梭子蟹被細菌感染后,常表現(xiàn)兩種癥狀:甲殼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潰爛,,如甲殼?。灰鹁植拷M織器宮感染或轉為全身性敗血癥,,在整個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細菌感染而發(fā)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細菌性甲殼病,。對細菌性疾病,日常應加強養(yǎng)殖管理,,避免機械性損傷,,發(fā)現(xiàn)病蟹害要及時清除,以防疾病蔓延,。養(yǎng)成期要降低養(yǎng)殖密度,,提高餌料質量和換水率。對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潑1-2ppm的土霉素治療,,也可在餌料中加入1‰的恩諾沙星連續(xù)投喂,。
常引起三疣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鏈壺菌等,。此病多由菌種侵入受傷的梭子蟹身體表面所致,,病蟹行動遲緩,攝食減少,,傷口不愈合,,傷口部位組織潰爛并蔓延,最后死亡,。
對于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時應徹底消滅敵害生物,減少河蟹在捕撈,、運輸,、放養(yǎng)等過程中的機械損傷,。病蟹可用5%食鹽水溶液浸洗5-10分鐘,,并用5%碘酒涂抹患處。
多由固著類纖毛蟲如聚縮蟲,、杯體蟲或鐘形蟲等引起,。病蟹體表長滿許多棕色或黃綠色絨毛,行動遲緩,,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最終因無力蛻殼而導致死亡。
患病期間可用:15-20ppm生石灰全池潑灑并更換1-3次病蟹池水,;0.5-1ppm的新潔爾滅與5-10ppm的高錳酸鉀混合液浸洗病蟹,。其它還有才女蟲、阿腦蟲及蟹奴等寄生蟲病,,一般從蟹體表或內臟都能看到蟲體,,流行季節(jié)一般為7-10月份或開春。
三疣梭子蟹活動少時易得此類病,,一般可用0.5ppm高錳酸鉀或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殺滅,。
池塘底部有毒氣體硫化氫、氨及生物毒素和高濃度用藥引起的急性中毒。病蟹背甲后緣脹裂出現(xiàn)假性“脫殼”或三角膜出現(xiàn)紅黑泥性異色或腹臍張開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一般要加強水體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凈”處理底質。
發(fā)生中毒癥狀要立即更換池水,,換水量為池水的30-50%,。營養(yǎng)性脫殼不遂、肝腫大或其他內臟疾病,,一般為缺少鈣磷或脂肪攝入過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維生素等引起。因此,,平時飼料中應適當添加脫殼素,、磷酸二氫鈣及各種維生素,可減少此類病害的發(fā)生,。
三疣梭子蟹是中國海產大型經濟蟹類,。因其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經濟價值高,,在中國國內外享有盛名。由于三疣梭子蟹具有生長快,、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市場價格高、中國國內外價格穩(wěn)定等特點,,使得各地三疣梭子蟹養(yǎng)殖不斷升溫,。
成為繼對蝦、青蟹后又一重要養(yǎng)殖品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疣梭子蟹是中國浙江省漁業(yè)主導產業(yè)品種,也是浙江省科技入戶主推養(yǎng)殖品種,。三疣梭子蟹養(yǎng)殖是浙江省四大優(yōu)勢產業(yè),,浙北是梭子蟹養(yǎng)殖主產業(yè)帶,僅寧波,、舟山就有1.9萬多公頃的梭子蟹養(yǎng)殖圍塘,,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三。
三疣梭子蟹是藥,、補兩用的珍品,。用之藥可作滋補劑,治療腎虧勞損,、神經衰弱,、心慌失眠,、身體虛弱等消耗性疾病,具有潤肺養(yǎng)陰,、補腦益智,、提高人體免疫力、美容養(yǎng)顏,、抗衰老等獨特功效,,對婦女不孕、產后無乳等疾病也有療效,,經常食用能改善內分泌,,增強新陳代謝,降血壓,、血脂,、血糖,抗腫,,調節(jié)和提高人的記憶力和性功能,,促進生長發(fā)育,調節(jié)性周期,,對于治療更年期體內激素平衡和改善心悸,、失眠、頭量,、心情煩躁等有特效,,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
三疣梭子蟹肉質細嫩,,口感清甜,,營養(yǎng)豐富??茖W家對三疣梭子蟹不同部位的基本營養(yǎng)成分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蟹肉中蛋白質含量最高,雄性生殖腺次之,,雌性生殖腺中蛋白質含量最低;而三者粗脂肪含量順序正好相反,。蟹肉中含有20種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中,以亮氨酸和賴氨酸含量較高,。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為精氨酸和天冬氨酸,。
三疣梭子蟹肌肉中主要的脂類為磷脂,,甘油三酯含量最低,。三疣梭子蟹可食部分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雌性生殖腺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雄性生殖腺次之,蟹肉最少,。三疣梭子蟹可食部分中鈣,、鎂、鋅的含量均高于皺紋盤鮑,;肌肉中鈣和鎂的含量高于生殖腺,,而雌性生殖腺中鋅、鐵的含量高于肌肉和雄性生殖腺,。
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贊美三疣梭子蟹的美味。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言“陸珍熊掌爛,,海味蟹螯成”,,將海蟹螯足與熊掌相提并論。
三疣梭子蟹到了繁殖期,,蟹膏,、蟹黃肥滿、鮮美,,蟹肉細膩,、清甜。
三疣梭子蟹烹飪方法一般是清蒸,,將其肉蘸以姜醋汁,,別有風味。漁民常挑選肥滿的活蟹,,將蟹黃剔入碗中,,使之經歷風吹日曬,制成“蟹黃餅”,,風味特佳,。中國寧波地區(qū)的美食紅膏熗蟹,是將膏肥肉腴的鮮蟹用鹽,、酒腌制而成的,。
紅膏熗蟹腌漬得宜,蟹膏色艷味香,、入口即化,,蟹肉細膩柔軟、咸鮮可口,。鮮美的三疣梭子蟹,非常適合與吸味的食材搭配,比如三疣梭子蟹炒年糕,。除此之外,,三疣梭子蟹還可曬成蟹米、研磨蟹醬、制成罐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