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織金頭花蓼是貴州著名的道地藥材,也是苗藥市場上的一個知名品牌,。頭花蓼作為道地藥材,,在織金已有30多年的人工種植歷史。頭花蓼又名為太陽草,石莽草,水繡球等,是蓼科蓼屬頭狀蓼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成分為黃酮類成分,。頭花蓼是歷史上貴州西北少數(shù)民族常用草藥,,其性熱,,味苦、澀,,有清熱利濕,、解毒止痛、和血散淤,、利尿通淋有獨特療效,,用于痢疾,腎盂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盆腔炎,,前列腺炎,,風濕痛,跌撲損傷,,瘡瘍濕疹等癥的治療,。織金頭花蓼的徑,、葉,、芽、花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植物形態(tài)
織金頭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屬于蓼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別名四季紅,藥用地上部分或全草,,鮮用或干用,。春,夏,,秋三季采收,,鮮用或晾干。味苦,、辛,,性涼。初生葉褐色,,老葉由黃變紅,,葉片卵圓形至橢圓形,長1—3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鈍尖,莖部寬契形,,全緣,,有紅色緣毛,上面綠色,,常有人字形紅暈,,下面綠色帶紫色,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葉柄短或近無柄,,葉柄基部有草質耳狀片;托葉鞘膜質,,筒狀,,長5—8毫米,松散,,具腺毛,,頂端截形,有褐色毛,。頭狀花序直接1—1.5厘米,,單生或成對,頂生或腋生,;花序軸有腺毛,;花被5裂,粉紅色,,雄蕊8枚,,瘦果長卵形,,有3棱,黑褐色,,花期春季至秋季,。頭花蓼生命力十分頑強,,在稍有泥土的地方就能生長,。頭花蓼喜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貴州西部和西南部海拔900一170O米的區(qū)域是野生頭花蓼生長茂盛和種植的佳地,。
生長環(huán)鏡
織金縣內海拔在900—1600米之間,,土壤PH值為微酸性,水熱充足的地方,。
產地范圍
歷史知名度
據清朝《貴州通志》,、《平遠州志》等文獻專門記載:“頭花蓼,州各地多產,,花赤,,葉圓而紫,味微苦而澀,,仲苗好采藥用之”。反映了織金頭花蓼在清代便已為外界關注,??椊痤^花蓼是貴州有名的道地藥材,,在歷史上知名度較高,,一方面源于織金頭花蓼的質量特點,解放以前,,織金頭花蓼主要是野生頭花蓼,,極具醫(yī)藥天賦而生活水平極端低下的黔西北一帶苗族,,在生產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頭花蓼逐漸發(fā)現(xiàn)頭花蓼的藥用價值,廣泛采用頭花蓼作為跌打損傷和消炎止痛的主要草藥,。另一方面是由織金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織金地處貴州中部偏西,是貴州與西部與北部和云南重要連接地,,織金是貴州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南來北往流動人口較多,,喜歡游行四海的織金人在外漂泊的過程中,頭花蓼的藥用方法也栽在他們身上,,向外傳播,,被外人知曉。已故原中央宣傳部部長朱厚澤的故鄉(xiāng)就是貴州織金,,每次回到故鄉(xiāng),,他都會深情回憶起自己小的時候患病無錢醫(yī)治,善良的鄰居用頭花蓼治愈他的病的事,,長期在外漂泊,每當思念故鄉(xiāng),,織金的頭花蓼的形象就會浮現(xiàn)他眼前,。
質量特色
織金頭花蓼的質量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類總黃酮、沒食子酸和槲皮苷等化學成分含量高,,其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抗侵襲,、解毒、散瘀,、利尿通淋的藥用功效較強的藥理作用明顯,。
二是富含多種化學成分,有多種特殊藥效,。根據貴陽中醫(yī)學院張麗艷教授等人的實驗,,將貴州黔東南、四川,、云南和織金頭花蓼通過十個批次進行藥典分析(2012年),,對其最重要的有效成分類總黃酮、沒食子酸和槲皮苷進行有效分析測定,,織金縣境內頭花蓼的類黃酮,、沒食子酸和槲皮苷含量最高,實測為:1.59%,,2.7%,,0.34%,相比省內外的頭花蓼,,織金頭花蓼的整體含量的百分比一直處于較高的部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織金頭花蓼的提取率高,,藥用價值高,。
另外,根據貴陽中醫(yī)學院王祥培博士對織金頭花蓼的化學成分研究,,從織金產頭花蓼揮發(fā)性成分中,分離出88個成分,,確定了51個化合物,,占揮發(fā)油總量的73.10%,主要為:1一辛烯一3一醇,,2一己烯醛,,Y一古蕓烯4,2一庚烯醛,,壬醛,,長葉冰片,藍桉醇等等
功效
全草入藥,,治尿道感染,、腎盂腎炎。解毒,、散瘀,、利尿、治血尿,、痢疾,、膀胱炎、跌打瘀腫,、風濕骨痛,、黃水瘡、尿布疹,。
生態(tài)效益
頭花蓼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單作,也可林――藥間套作,,適應性相對較廣,,坡地,、砂壤土均能出產,,且收獲方式為刈割,收取地上部分,,不動根部,,對退耕還林還草有很好的鞏固和穩(wěn)定作用。經專家論證,,頭花蓼還是Cu耐性植物,,可用于富Cu土壤如礦業(yè)廢棄地的植被重建,因此本項目的立項,,對自然環(huán)境有百利而無一害,。
種植技術
1 育苗
可采用塑料大棚育苗或大田拱棚育苗法,。
2 播種
(1)播種時間 每年2月下旬~3月中旬。
(2)播種方法 均勻撒于廂面上,。然后用薄膜覆蓋,,以保溫保濕。
3 田間管理
(1)補苗 栽后1周內,,每天查看苗情,,發(fā)現(xiàn)缺苗,應及時補苗,。
(2)中耕除草 移栽1周后,,用鋤進行第1次松土鋤草,并應嚴防動根傷苗,。整個生長期禁止使用除草劑,。
(3)適時灌溉 人工灌溉(噴灌或澆灌等),時間為早上11時前或下午17時后,。
(4)及時排水 頭花蓼怕澇,,應及時疏通排水,嚴防積水造成頭花蓼爛根,。
(5)合理施肥 以基肥為主,,其它施肥方法為輔;以農家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
4 采收
(1) 采收時間 第1次在8月中旬~9月中旬,第2次在11月霜凍前,。選無露水的晴朗天氣采收,。
(2) 采收方法 用鋒利的鐮刀沿畦(廂)面割取地上部分莖葉。
加工方法
1 曬干 用鐵叉將頭花蓼均勻撒于干凈,、無污染的曬壩或曬席上,。曬至莖葉含水量12%以下即可。
2 陰干 置干凈,、無污染,、通風的干燥室內、棚內或避雨處,,晾至莖葉含水量12%以下即可,。
3 烘干 置烘房內(如熱風循環(huán)烘房)烘至莖葉含水量12%以下即可。
主要病蟲害編輯
經多年種植與田間調查,,尚未發(fā)現(xiàn)對頭花蓼有嚴重危害性的病害,,危害頭花蓼的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雙斑螢葉甲,、黃曲條跳甲,、斜紋夜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