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柑是我國著名的地方傳統(tǒng)柑桔品種,,是溫州的重要特產(chǎn),溫州民間素有“端午甌柑似羚羊”美談,為歷代朝廷貢品,。甌柑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淳熙五年,溫州太守韓彥直所撰寫的世界首部專著《桔錄》中記述的“海紅”即為現(xiàn)今的甌柑,。公元 1060 年歐陽修等人所著的新唐書地理志中載有:“溫州土貢柑桔”之句,,亦指甌柑。由此推算,、甌柑的栽培歷史至少有 1000 多年,。目前,甌柑主要集中在甌海的梧田,,三垟,,白象以及龍灣狀元。瑞安,、樂清,、平陽等地也有零星栽培。其中以甌海梧田,、三垟?shù)漠T柑最有名氣,。
20世紀(jì)70年代以前曾大量出口前蘇聯(lián)及東南亞國家,頗受歡迎,;1990 年被北京“亞運(yùn)會”指定為運(yùn)動員專用水果,。
形態(tài)特征
果扁圓而略長,或葫蘆形,,果頂有細(xì)溝紋或無,,蒂部隆起,縱橫徑4.5-5.8厘米×5.1-5.6厘米,,重60-90克,,橙黃色,果皮厚3.5毫米,,粗糙,,果心實或半充實,瓢囊8-12瓣,,果肉嫩,汁多,,味甜帶苦,;種子約10粒,子葉嫩綠或帶乳黃色,,多胚,。果期11月下旬。染色體數(shù) X=9, 2n=18, 27, 36,。
小喬木,。分枝多,,枝擴(kuò)展或略下垂,刺較少,。單身復(fù)葉,,翼葉通常狹窄,或僅有痕跡,,葉片披針形,,橢圓形或闊卵形,大小變異較大,,頂端常有凹口,,中脈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狀分枝,葉緣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鈍或圓裂齒,,很少全緣,。花單生或2-3朵簇生,;花萼不規(guī)則5-3淺裂,;花瓣通常長1、5厘米以內(nèi),;雄蕊20-25枚,,花柱細(xì)長,柱頭頭狀,。果形種種,,通常扁圓形至近圓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黃色,朱紅色或深紅色,,甚易或稍易剝離,,橘絡(luò)甚多或較少,呈網(wǎng)狀,,易分離,,通常柔嫩,中心柱大而???,稀充實,瓢囊7-14瓣,,稀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頗韌,汁胞通常紡錘形,,短而膨大,,稀細(xì)長,果肉酸或甜,,或有苦味,,或另有特異氣味;種子或多或少數(shù),,稀無籽,,通常卵形,頂部狹尖,,基部渾圓,,子葉深綠、淡綠或間有近于乳白色,,合點紫色,,多胚,少有單胚,?;ㄆ?-5月,果期10-12月,。
分布范圍
產(chǎn)秦嶺南坡以南,、伏牛山南坡諸水系及大別山區(qū)南部,向東南至臺灣,,南至海南島,,西南至西藏東南部海拔較低地區(qū)。廣泛栽培,,很少半野生,。偏北部地區(qū)栽種的都屬橘類,以紅橘和朱橘為主,。
主要價值
營養(yǎng)價值
甌柑的果肉味甜,,但果皮和瓢壁有苦味,大抵含少量檸檬苦素,。
甌柑果實金黃鮮艷,,清甜多汁,略帶苦味,,營養(yǎng)價值較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D和果糖,、檸檬酸及鈣、磷、鐵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甌柑除鮮食外,,果實可制柑餅,可釀果酒,,果皮可提煉橙皮油,,花可提煉香精,也是良好的蜜源,。落地果和柑皮則是寶貴的中藥材,,味甘、性寒,,能解熱生津,,化痰止咳,對咳嗽,、麻疹,、肝炎、高熱和高血壓等癥狀具有一定療效,。
保健價值
甌柑初食時有微苦味,,先苦后甜,通常人們也叫它“苦柑”,。溫州詩人贊道:先苦后甜堪品味,,個中三昧似人生。為分析甌柑苦味物質(zhì)的成份及其價值,,在上海醫(yī)藥工業(yè)研究院,、溫州醫(yī)科所等有關(guān)單位的幫助下,經(jīng)過8年的探索研究,,證實甌柑苦味物質(zhì)的主要成份是新橙皮甙和柚皮甙,,并對動物進(jìn)行實驗,結(jié)果表明這兩種有降壓,、降溫,、耐缺氧和增加冠脈流量等有藥效作用。據(jù)食療初步臨床觀察,,對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人有較好的療效,。溫州民間素有“端午甌柑似羚羊”之說,并廣泛流傳甌柑可退燒,、治咽喉炎,、頭痛等熱性疾病。由此可見,,甌柑中“微苦”對人體確有藥效的作用,,甌柑既是傳統(tǒng)水果,,又是食療佳品。
甌柑營養(yǎng)價值高,,含有多種維生素,,并有祛熱生津,化痰止咳,,清涼解毒等特殊的醫(yī)藥效能,。《本草拾遺》,、《隨息居欽食譜》等有關(guān)古書均有甌柑藥用價值的記載介紹,,其中清《甌乘補(bǔ)》曾載:“人之珍甌柑者,以其能辟煤毒,。京御歲除,,登薦乃成年例。遇柑稀少,,雖顆值二三百,,必皆求之”。新橙皮甙和柚皮甙等物質(zhì)對人體有益,,常食甌柑,,對治療咳嗽、麻疹,、肝炎,、高熱、高血壓,、糖尿病,、甲亢,神經(jīng)衰弱,,增強(qiáng)免疫機(jī)能均有很好的效果,。
落地果和柑皮則是優(yōu)良的中藥材。 甌柑除供鮮食外,,果實可制柑餅,,果汁可釀果酒,果皮可提橙皮油,,花可煉香精,,又是良好的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