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唐朝中期,,一代名相房管被貶雒縣,任漢州刺史,。除夕新年,雒縣一戶韓姓大家小女出閣,,韓家老爺邀請房公為上賓共同赴宴,,韓家以腌制兔肉聞名鄉(xiāng)內(nèi),喜席上,托一金絲鑲玉兔作席,色香可餐,,房公食后,,大為贊賞,問韓家老爺此道佳肴何名?韓家老爺回房公說此宵暫無別名,,是為小女出嫁而準(zhǔn)備,,便請房公賜名。房公思考片刻,,語以此物勘比珍饈,,金絲纏繞家合興旺,食者步步高升,,千里嬋娟,,嬋與纏同音,定名為纏絲兔,。
纏絲兔制法歷史悠久,,流傳至今,已經(jīng)成為四川地區(qū)特色,,尤以廣漢纏絲兔最為正宗,。
四川守嘴狗食品有限公司披肝瀝膽,,訪遍坊間制作工藝,,襲承古時制法,以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己任,,致力于打造正宗纏絲兔食品,,將廣漢纏絲兔立秀于華夏傳統(tǒng)美食大林之中。
風(fēng)味特點
1.此菜為四川省廣漢市的特產(chǎn),,制作時采用麻繩纏繞的特殊加工方法,,因此故名"廣漢纏絲兔"。
2.此菜色澤美觀,,肉嫩味鮮,,有特殊的煙香味,旅行野餐,,尤為適宜,。
制作方法一
制作原料
兔肉1000克,砂仁10克,,大茴香10克,桂皮10克,、山奈10克,、豆鼓250克、姜汁250克、白酒50克,、花椒10克,、精鹽150克、白糖150克,、醬油150克,、甜面醬250克、麻油100克,、胡椒粉5克,。
制作流程
纏絲兔為腌兔的一種,廣漢城鄉(xiāng)許多作坊和家庭也在腌制,,因腌制過程中以棉線纏繞兔身,,故取名纏絲兔。廣漢纏絲兔選用肥大,、皮下脂肪豐滿的活兔,,對準(zhǔn)頸動脈處,,一棒打死,,并立即用麻繩涼掛剝皮。趁血液未全凝固前迅速剝皮,,從后腿開刀,,劃皮不要傷肉,兩腿皮撕開后,,割掉尾巴,,從臀部用刀輕輕劃開,并用手扯皮,,直扯到頸部,,再割下全部兔皮,隨即開膛去內(nèi)臟,,剁下足,、爪用清水洗凈后放入缸內(nèi)。每100支鮮兔用食鹽5市斤,,老姜0.5市斤,,花椒1市兩,分層堆碼一層兔,,一層輔料,頭腿要鹽重,,腰部鹽宜輕,。一天以后上下對翻,再腌制一天后起缸,,加入醬,、豆鼓、豆油,、白糖等輔料,。另加味精、胡椒,、花椒,、五香粉等混合碾成細(xì)末,并調(diào)成漿糊狀,,均勻地涂抹在腥腔內(nèi)和劃破的腿部深層肌肉內(nèi),。此時可用2.5米左右的麻繩一根,從后腿纏到前夾頸部,,腹部要纏圓,,邊纏邊整形,直至捆緊扎牢成細(xì)條圓筒形,。纏好后涼于通風(fēng)處,,待1至3天后即為成品。
食法,,一般都采用先取出放置溫?zé)崴衅锤蓛?,剁成了大塊,,放鍋中煮熟,,即可食用。其色澤均勻,,味美鮮嫩,,肌肉緊密。
制作要領(lǐng)
1.腌制時,,時間要掌握好,,不可過咸。
2.晾制兔子時,,一定要晾于,、晾透,否則易腐壞,。
3.熏制時,,時間不可過長,否則顏色過深,影響美觀,。
營養(yǎng)價值
兔肉
兔肉富含大腦和其他器官發(fā)育不可缺少的卵磷脂,,有健腦益智的功效;經(jīng)常食用可保護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有益處,,并增強體質(zhì),,健美肌肉,它還能保護皮膚細(xì)胞活性,,維護皮膚彈性;兔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8種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含有較多人體最易缺乏的賴氨酸、色氨酸,,因此,,常食兔肉防止有害物質(zhì)沉積,讓兒童健康成長,,助老人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