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酒是傳統固態(tài)發(fā)酵白酒,,產于湖北省枝江市。其釀制過程取江漢平原糯米,、小麥,、大米、高粱,、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采用傳統的"人工踩曲"培養(yǎng)而成的酒曲共同發(fā)酵而成。枝江酒綿甜爽凈,、香味諧調,、酒體豐滿、口感獨特,。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枝江酒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釀制歷史
地處江漢平原最西端的枝江,,因"長江自此分枝"而得名,。明清時代是枝江釀酒較為發(fā)達的行業(yè)。其時,,枝江的地理優(yōu)勢轉化為商貿經濟優(yōu)勢,,特別是沿江通都大邑和重要集鎮(zhèn),多以工商貿易為主,。當時的江口鎮(zhèn)已發(fā)展成商貿集場,,手工業(yè)特別興盛,釀酒業(yè)也極為繁榮,,"所制燒春酒,,味佳且有名"。"燒春酒"便是枝江大曲的前身,。
清朝嘉慶(1796~1820年)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毗鄰的松滋市馬峪河陳二口村一位為人謙和的秀才張元楠,,相中了江口這塊賈商云集的圣地。他攜家在江口開設釀酒糟坊,,取名"謙泰吉",,意即謙和、福泰,、吉祥,,專門釀造高梁白酒,稱"堆花燒酒",。據清光緒10年(公元1884年)《楚州府志》載:"今荊郡枝江縣燒春甚佳,。"此后,江口滿街興辦酒糟坊,,枝江燒酒名冠荊楚,。
史料載,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翰林學士雷以棟回鄉(xiāng)省親,,品嘗江口"燒春"后贊不絕口:"此酒比貢酒還勝一籌,真乃況世佳釀,。"當即揮筆潑墨寫下"謙泰吉"三個大字。張元楠為表謝意給雷以棟贈酒四壇,。后來雷將其中一壇轉送皇上,,皇帝嘗后夸"燒春,好酒",。從此,,湖北每年精選上等好酒"進貢"皇上的,都是枝江"燒春酒",。 謙泰吉糟坊釀出的燒春酒后來取名枝江小曲,,枝江大曲,獨特的燒春酒釀造技術就一直延續(xù)下來,。1950年至1957年,,原"謙泰吉"等5家酒糟坊先后被國家贖買而組成了地方國營枝江酒廠。1954年,,枝江酒廠對枝江小曲酒的工藝進行了改進,,使枝江小曲的名氣越來越大。1965年,,枝江酒廠被評為湖北省一類酒廠,,枝江小曲被定為一類產品。
工藝過程
原料
傳統的白酒生產一般以高粱,、玉米,、小麥,、稻谷(糯米)及豌豆為原料。不同的地緣文化形成不同的白酒流派,,這一點也反映在釀酒用糧的選擇上,。有的僅以高粱為原料,稱單糧型;有的以三種甚至五種糧食為原料,,稱多糧型,。而小麥作為制曲原料,各廠均有采用,,枝江酒單糧型和多糧型都有生產,。原料原料處理主要是糧食粉碎,磨碎后的優(yōu)質高粱等,,增加了糖化劑(曲藥)等對淀粉的接觸面,,使其充分糖化,有利于發(fā)酵,,顯著提高出酒率,。
發(fā)酵
發(fā)酵是白酒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由淀粉向乙醇的轉化和白酒獨特風味(香味特征)的形成都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生香靠發(fā)酵"指的就是發(fā)酵是決定白酒品質的關鍵,。濃香型白酒的發(fā)酵在泥酵(老窖)中進行,泥窖是濃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的典型特征,,也是形成濃香型特色的奧秘所在,。所謂"百年老窖"并非指酒珍藏有好多年,而是說發(fā)酵的窖池已有很久遠的年代,。因為自然條件下窖池內的窖泥要成熟9~10年,,才能生產合格的濃香白酒,而年代越久所產酒越香醇?,F代人工老窖技術已能模擬和創(chuàng)造最適宜的微生物生存環(huán)境,,使新搭建的窖池也能生產合格的產品。已故的白酒泰斗周恒剛在培養(yǎng)人工窖泥上對中國的白酒事業(yè)做出過特殊貢獻,,他曾四次駐進枝江酒業(yè),,專門研究枝江酒窖泥的培養(yǎng),破解了行業(yè)內普遍存在的難題,,成為枝江酒業(yè)"金不換"的技術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