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
水發(fā)魚骨100 克,,冬菇,、筍各1 片,蔥,、姜各2 片,,醬油30 克,料酒,、鹽水少許,,花椒油少許,鱖魚中段250 克,,蒜瓣25 克,,甜面醬15 克,清湯50 克,,花生油50 克,,濕淀粉少許。
制法
1.準(zhǔn)備工作:把鱖魚中段去脊骨片成兩扇,,在魚外面劃3—4 刀,;把魚骨切長(zhǎng)條,蒜瓣用竹簽穿兩串,。
2.烹調(diào):將魚骨用清湯“氽”過(guò),,撈出控凈水分。把魚骨夾在鱖魚的刀口內(nèi),,加醬油10 克,,濕淀粉抓勻。炒鍋放旺火上,,加花生油,,燒至六成熱時(shí),放入蒜瓣串炸黃撈出,再燒至七成熱時(shí),,放入抓勻的魚段,,炸成金黃色撈出控油。另用砂鍋放火上,,加白油,,燒熱后放蔥、姜炸過(guò)撈出,,再放甜面醬沸起后,,加醬油、清湯燒煤1 分鐘,,離火盛到碗內(nèi),,把蒜瓣串放在魚肉上,加鹽水,。把碗放入籠屜蒸約10 分鐘取出,,扣在湯盤中,取出蒜串不用,,把湯水潷到砂鍋內(nèi),。將砂鍋放火上,燒開(kāi)后加料酒,、冬菇,、筍片,淋上花椒油,,澆到湯盤中即成,。扣入盤中時(shí)要注意造型完整,。
工藝關(guān)鍵
1.魚骨,,又稱明骨,若以秦鰉魚之骨入饌,,乃是孔府正宗風(fēng)味,。
2.桂魚選料必須鮮活,孔府菜十分講究,,死魚不上桌,。
風(fēng)味特點(diǎn)
1.“燒秦皇魚骨”,是孔府早期的一道名菜,。據(jù)傳,,在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時(shí),孔子的第九代孫孔鰣,,將《尚書》,、《札》,、《論語(yǔ)》等經(jīng)典書籍偷偷藏于孔府故宅夾墻內(nèi)。
到了西漢景帝三年,,皇帝劉啟將其子劉馀封為魯王,。魯王在治宮中,發(fā)現(xiàn)了孔鰣偷藏的這批經(jīng)典書籍,,重新加以保存,。為了紀(jì)念孔鰣藏書,,金代,,在孔廟的孔子住宅,修建了“金絲堂”,,后來(lái)又重建“魯壁”,。孔府后裔對(duì)秦始皇焚書坑儒,,非常痛恨,。在孔府廚師烹制以桂魚與水發(fā)魚骨為原料的菜肴后,就將此菜稱為“燒秦皇魚骨”,。
2.魚骨脆,,魚肉嫩,湯汁濃,,味道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