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紅茶工藝流程
祁門紅茶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分為初制和精制兩大過程。傳統(tǒng)制作每道工序都為手工操作,,上乘的質(zhì)量,,全憑手上功夫,所以祁門紅茶又稱祁門功夫紅茶,。
(一)祁門紅茶的初制工序
1,、萎凋
俗稱“曬青”,即將從茶樹上采摘的鮮茶葉,,在陽光下晾曬,,茶葉晾曬的越薄、越勻越好,。且在晾曬的過程中,,需要不停地對其進行翻動,使鮮葉能夠均勻地在日光下晾曬,,直至葉片成深綠色,、葉邊呈褐色,葉柄縐縮柔軟而無彈力時為佳,。
2,、揉捻
萎凋完成后,即可對茶葉進行揉捻,,擠出茶葉中的茶汁,,為下一步的發(fā)酵做準備。揉捻是形成祁門紅茶緊結(jié)細長美觀外形的關鍵步驟,。祁門茶農(nóng)進行揉捻的傳統(tǒng)做法是用足踩,,即將萎凋好的茶葉放在木缸內(nèi),穿上新制的鞋子或洗干凈足部,,站在缸內(nèi),,手扶缸邊,用足踹緊茶葉,,頻加揉轉(zhuǎn),,直至茶條完全緊結(jié)為止。
3,、發(fā)酵
將揉捻的茶葉堆置于竹簍,、木桶,、簸箕或特制的發(fā)酵床上,用力壓緊,,上面蓋上厚濕布,,放置于日光下曬,,借其熱力促發(fā)酵,,直至茶葉色澤變紅并散發(fā)出茶香。茶葉的發(fā)酵時間與堆放的厚度有關,,一般來說,,春茶發(fā)酵時間為3-5個小時,夏茶為2-3個小時,。
4,、干燥
茶葉適度發(fā)酵之后,茶農(nóng)將會通過干燥來停止茶葉的發(fā)酵,。古時茶農(nóng)一般是通過將茶葉放置于日光下暴曬來使其停止發(fā)酵,,如果遇上陰雨天氣,則會用炭火烘焙,,直至五,、六成干為止。
(二)祁門紅茶的精制工序
1,、烘干
在對毛茶進行篩分之前,,還需要對收購的毛茶再次進行烘干。方法是將毛茶鋪于竹籠之上,,下置炭火進行烘干,,為了有效防止因茶末落入爐內(nèi)生煙,致使茶葉沾染枯焦氣,,并影響其品質(zhì),。需要用竹匾對毛茶每隔20分鐘翻拌一次。
2,、篩分
毛茶烘干之后,,即進入篩分工序。傳統(tǒng)制茶中常用的篩茶方法有手篩和吊篩兩種方法,。祁門紅茶篩分步驟十分繁瑣,,大體可以分為大茶間、下身間和尾子間三部,。大茶間主要進行初次篩分,;下身間主要用來篩分3號以下的茶;尾子間主要用來處理大茶間與下身間篩分出來的較為低劣的茶葉,。
3,、揀剔
篩分完成后,便可以對茶葉進行揀剔,揀剔的主要目的是剔除遺漏在茶葉里面的茶梗和劣片,。揀剔時,,茶號的看揀師傅會發(fā)給揀工茶葉一籮,分量視等級而定,,一般10斤左右,,同時領取茶證一張。監(jiān)揀茶工在茶廠巡視,,見茶合格后,,就在茶證上蓋一戳記。揀工將茶證和茶葉交回發(fā)揀處,,便算合格一籮,,則可重新領取新茶再揀。
4,、補火
茶葉在篩分與揀剔等工序中,,難免有潮氣滲入,故需要再次對其進行干燥,,即所謂的補火,。其方法是先將茶葉放于小口布袋中,每袋重約5斤,,置于焙籠中烘烤,,每隔三、四分鐘,,將布袋提起抖動一次,,使其均勻受熱,直至茶葉呈白色為止,。
5,、宮堆
也叫均堆,即把完成補火的各類茶葉混合均勻,,以待裝箱,。方法是將各類茶葉分層堆于均堆場內(nèi),堆成數(shù)尺高的立方體,,再用木耙徐徐爬梳,,使茶葉徐徐流下,混合均勻,。均堆分兩步,,首先做成小堆,用軟籮對其進行稱量,,以估可裝箱數(shù),;其次再將各號茶葉堆成大堆,,混合均勻后開始裝箱。
6,、包裝
祁門紅茶一般采用錫罐加木箱的方式進行包裝,。包裝時,先用錫罐存放,,罐內(nèi)襯毛邊紙兩層,,罐外糊表芯紙和皮紙各一層;搖緊后入封口,,套入木箱,,最后封蓋,。木箱一般則采用無氣味的楓木制成,,茶號一般會提前兩個月到當?shù)氐南浒宓赀M行定制。然后再將印有茶號和茶名的花紙粘在箱外,,并涂油,,以防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