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狀耳盤菌夏秋季在樺木等闊葉樹腐木上成叢或成簇生長一起,,主要分布在湖南、廣西,、陜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
葉狀耳盤菌子囊盤小,黑色,,呈淺盤狀或淺杯狀,,由數(shù)枚或很多枚集聚生一起,,具短柄或幾乎無柄,直徑2-3.5cm,,個體大者蓋邊緣呈波狀,,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粗糙和有棱紋,,濕潤時有彈性,,呈木耳狀或葉狀,干燥后質(zhì)硬,,味略苦澀,。子囊細長呈棒狀,43-48μm×3-5μm,,內(nèi)有8個近雙行排列的孢子,。孢子無色,短柱狀,,稍彎曲,,5-7.6μm×1-1.4μm。側(cè)絲細長,,頂部彎曲,,近無色,有分隔和分枝,,頂端粗約3μm,。
葉狀耳盤菌從外表看和木耳長得幾乎一模一樣,濕潤時有彈性,,黑褐色至黑色,,干燥后墨黑色,脆而堅硬,,不過味略苦澀,,與木耳不同,這也是其的主要區(qū)別,。
葉狀耳盤菌食用后約3小時,,就會出現(xiàn)雙上肢瘙癢、腫脹,,臉部劇痛、紅腫,,皮膚還會有明顯的燒灼感,,癥狀如膠陀螺菌中毒,此外,,葉狀耳盤菌中毒還會引起日光過敏性皮炎,,受到陽光照射的部位中毒反應(yīng)更為明顯和嚴重,,還可能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水泡。
1,、清除毒物
早期以清除毒物和器官功能支持為主,,清除毒物可采用催吐、洗胃,、導(dǎo)瀉等方法清除消化道毒物,;
2、補液,、利尿
若經(jīng)口進食,,同時還可以通過補液、利尿促進已經(jīng)吸收到體內(nèi)毒蘑菇毒素,,進而排出體外,;
3、高位灌腸
若攝入時間較長,,如攝入超過24小時后再來就診的患者,,可以采用高位灌腸方法,將胃腸道的毒蘑菇盡可能清除出來,;
4,、血液凈化
對部分中重型毒蘑菇中毒患者,盡早進行血液凈化干預(yù),。通常主流的血液凈化采取血液灌流術(shù),、血液透析術(shù)或者血液濾過術(shù),通過血液凈化方法將毒蘑菇毒素清除出體外,;
5,、其他
使用抗膽堿能藥以及巰基類絡(luò)合劑進行解毒治療,積極對癥支持,,以及維持器官功能,,在整個治療中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