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簡介
灌陽雪梨三月上旬開花八月成熟。其果大質優(yōu),,外形美觀,,果皮薄,肉質細嫩,,汁多風味濃,,香甜可口,清脆化渣,,果心小,,可食率高,。經測定可溶性固形物達13.6%,無機鹽,類有潤肺心,、化痰止咳和清熱解毒等功效,,深受人們的青瞇,早在五,、六十年代陽灌雪梨就暢銷港澳及東南亞一帶,。八十年代經有關專家鑒定為全國最優(yōu)質的砂梨之一,1991-1993年又經區(qū)水果辦緩緩廣西農大,、農科院,、農業(yè)廳、柑桔研究所的專家重新鑒定為廣西最優(yōu)質的砂梨品種,。
地域范圍
地域范圍包括灌陽縣灌陽鎮(zhèn),、黃關鎮(zhèn)、新街鄉(xiāng),、新圩鄉(xiāng),、水車鄉(xiāng)、文市鎮(zhèn),、觀音閣鄉(xiāng),、洞井鄉(xiāng)、西山鄉(xiāng)等9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主產地是灌陽鎮(zhèn),、黃關鎮(zhèn)、文市鎮(zhèn)和新街鄉(xiāng),。灌陽縣位于廣西東北部,地處東經110°43′16″-111°20′13″,,北緯25°10′32″-25°45′37″,海拔180-2009米。接兩省,,連三縣,,東與湖南省道縣,江永縣交界,,西與興安縣,、靈川縣毗鄰,南與恭城縣接壤,,北與全州縣相連,,東有都龐嶺,西有海洋山,,呈柳葉形,。南北長90公里,東西寬39公里,,屬喀斯特巖溶地貌,,全縣總面積1838平方公里(183799公頃),。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1)地形地貌:灌陽縣地層最早起源于早寒武紀,以泥盆紀相沉積為主,,燕山運動造就了都龐嶺,、海洋山,形成現在的灌陽地貌雛型和由花崗巖,、砂頁巖,、砂巖、頁巖,、紫色砂(頁)巖,、石灰?guī)r及洪積、第四紀紅土等組成復雜的地質結構,;以中山為主的山地丘陵河谷地貌,。海拔最低點180米,最高點2009米,,灌江由南向北縱貫全縣。境內山清水秀,,山巒疊嶂,,地形地貌錯綜復雜,為喀期特巖溶地貌,,大體分為“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莊”。
(2)土壤狀況:雪梨產區(qū)的成土母質主要有:洪積物,、沖積物、石灰?guī)r,、砂頁巖,、紫色巖。pH值在5.5-6.5之間,,有機質含量在2-3%之間,,土層深厚,活土層在50厘米以上,,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土壤質地以壤土和粘壤土為主,少量沙壤土,。幼齡果園每年種植綠肥3000公斤/畝左右,,因此果園土壤多為壤土,,團粒結構好,,深厚肥沃,、有良好的通透性和蓄水性,保水保肥能力強,,非常適合雪梨生長。
(3)水文情況:全縣水資源豐富,,呈羽狀分布,灌江是唯一的主干河流,,注入湘江,,屬長江水系。灌江在本縣長119公里,,它有觀音閣鄉(xiāng),、洞井鄉(xiāng)、西山鄉(xiāng),、黃關鎮(zhèn)的廣闊森林植被形成的“綠色水庫”涵育水分。集雨面積1769.2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6.3%,,年均經流總量246600萬立方米,年均流量73.2立方米/秒,。畝耕地有水805立方米,。縣內一級干流和二級支流共23條,。全縣年均降水總量31億立方米,,徑流深1207.8立方米。外縣客水流入面積為160.79平方公里占8%,。地下水水質優(yōu)良,,沒有人為及工業(yè)污染,是理想的工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用水源,。
(4)氣候情況:灌陽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冬短夏長,,干濕季節(jié)明顯,。全年基本上無明顯高溫、嚴寒,。年平均氣溫17.9℃,,其中常年年平均最低溫為-1.6℃,年平均極端高溫39℃,,極端低溫-5.8℃,,≥10℃的積溫5384.5℃,年有效積溫3031℃,,無霜期平均286天,。年平均降雨量1538.4毫米;年平均日照1416.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1%,;年平均相對濕度78%,屬濕潤或半濕潤地區(qū),。常年3月~6月相對濕度較高,,一般在84%以上,10月相對濕度較低,,月平均最小相對濕度為76%,。雪梨生長與光溫同期,對產量,、品質的形成極為有利。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灌陽雪梨的生長,。
(5)人文歷史情況:灌陽縣地處廣西東北部,,屬農業(yè)、商貿,、旅游區(qū),。莽莽森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風景名勝甚多,有烏龍披雪,、龍崗擁秀,、柏亭別意、王樓晚渡,、靈巖秋月,、三峰煙雨、紫竹掃臺等旅游勝地,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灌陽雪梨是灌陽縣傳統果品之一,,據載在灌陽民間已有三百多年栽培歷史。關于灌陽雪梨最早記載,,是在舊《灌陽縣志》(康熙四十七年版)物產欄中,,稱“梨有雪梨清水梨青皮梨早禾梨數種以雪梨為最上”,可見在康熙年間,,灌陽已有雪梨栽培,。《灌陽縣志》(道光二十四年版)興地風俗類摘出,,物產欄果之屬有雪梨記載,,稱“梨熟也可食”,至光緒丁未年灌陽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民國時期《廣西年監(jiān)》(第二回)稱“灌陽雪梨質清脆,,可與天津雪梨比美”。雖然早有雪梨的歷史記載,,直到清宣統二年(1910年)才第一次出現雪梨產量的數據,,全縣產雪梨1200石(72噸),為當時桂林府屬11個縣唯一的雪梨出產縣,。民國22年產雪梨574噸,,產值達84100元。由于品質優(yōu)良,,灌陽雪梨在民國初就暢銷香港,、澳門及東南亞一帶?!稄V西壯族自治區(qū)果樹品種志》(1959年版)將其列為全區(qū)同類果樹之首,。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出版的《中國果樹栽培學》第二卷、第二章介紹砂梨品種,,稱“廣西灌陽雪梨是我國有名的砂梨系統的優(yōu)良品種”,。在由華南農業(yè)大學主編的全國高等農業(yè)院校教材《果樹栽培學各論》梨主要種類和品種一節(jié)中,介紹了灌陽雪梨,,“原產廣西灌陽,,為廣西優(yōu)良品種,其中有小把子雪梨,,大把子雪梨和假雪梨三個品種,,原產地八月中旬成熟,可貯至次年二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有關專家鑒定為全國最優(yōu)質的砂梨之一,,堪稱“梨中之王”。1988年至1992年,進行雪梨優(yōu)良單株選育,,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通過實施優(yōu)果工程,大力推廣拉枝促花,、疏果套袋,、頻振式殺蟲燈誘蟲等一系列新技術后,雪梨的產量和品質大大提高,。由于雪梨的適應性強,,豐產穩(wěn)產,鮮果銷售期長(每年的8月到10月),,果品質量好,,有獨特的保健作用,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遠銷湖南,、湖北、廣東等大中城市及加拿大,、港澳,、東南亞一帶。2005年獲“廣西名牌產品”稱號,,2005年通過無公害水果產地認定,,2006年通過無公害水果產品認證。到2007年止,,栽培面積達2000公頃,,年產量達3.51萬噸,是灌陽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yè),,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灌陽雪梨最先在紅旗鄉(xiāng)(現在的灌陽鎮(zhèn))長坪村種植,而后,,逐步推廣到附近的大仁村、秀鳳村和文市鎮(zhèn)的達溪村,、新街鄉(xiāng)的江口村?,F以大仁村的米珠山屯、朱安沖屯種植最多,,果質最佳,。在灌陽鎮(zhèn)大仁村朱安沖屯的鳳凰山,長坪村的易家屯,,還保留有成活的約為120多年樹齡的老雪梨樹,。由此可見,灌陽縣栽培雪梨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
灌陽雪梨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