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作為一種藥物,歷史早有記載,,公元710年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帶去了大批醫(yī)藥人員和書籍,,并將《月王藥診》譯成藏文,,(亦稱《醫(yī)法月王論》),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藏醫(yī)學(xué)著作,。其中首次記載了冬蟲夏草功效——治肺部疾病,。冬蟲夏草在中醫(yī)藥史上與人參,、鹿茸并列為三大補品,有“中藥三大寶,,人參、鹿茸,、冬蟲草”的說法,。有趣的是,這三大寶是中國人幾百年來一直作為最高級別的滋補藥流傳著,。更為巧合的是,,這三大寶正好是生物界三大類——植物、動物,、微生物中的“典型”代表,;冬蟲夏草在國際上也享有“東方傳奇珍寶”的美稱。
青海冬蟲夏草主要分布在海拔 3400m-4600m高寒山區(qū)的陰坡或半陰半陽坡,,具有典型的垂直地帶性分布特征,。在坡度為15—30°的渾圓山頭和分水嶺兩側(cè)分布較為集中。草場類型是以莎草科嵩草屬植物,、蓼科的頭花蓼,、珠芽蓼以及小大黃、薔薇科的金露梅等植物為主的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灌叢,。
青海省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雪域高原,人煙稀少,、潔凈,、寒冷、缺氧,、紫外線照射強烈,、無污染。雖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酷,,各類珍稀植物,、珍稀動物卻能自由自在的生存下去。青海冬蟲夏草亦是如此,,正是由于受到土壤,、海拔、光照,、溫度,、濕度以及蝙蝠蛾的生長繁殖等諸多自然條件的影響,造就了“青海冬蟲夏草”的品質(zhì),。
青海冬蟲夏草粗蛋白大約為25%,、飽和脂肪酸11.1%~13.6%,、不飽和脂肪酸80.2%~82.5%。有機酸種類較多,目前已檢出有12種,它們是硬脂酸,、軟脂酸,、油酸、亞油酸,、14-甲基-十五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3-十八烷酸,、9-十六烯酸、14-甲基-十六烷酸,、9-十八烯酸,、11-二十烯酸。冬蟲夏草中甘露醇,、腺苷類物質(zhì),、蟲草多糖等有效成份的含量主要與其寄主、產(chǎn)地及生長期等因素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