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帶魚(學(xué)名:Trichiurus japonicus)是帶魚科、帶魚屬魚類,。體甚延長,,側(cè)扁,呈帶狀,;尾極長,,向后漸變細,末端成細長鞭狀,,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達52%左右,。頭窄長,頭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銳,,吻尖長;左右額骨分開,。眼中大,;虹彩白色??诖?,平直;下頜長于上頜,;齒發(fā)達銳利,,側(cè)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2對,;下頜倒鉤狀少于尖形齒。鱗退化,;側(cè)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后沿腹緣至尾端。背鰭起始于后頭部延伸至尾端,,125-145軟條,,肛門前背鰭數(shù)40-42;臀鰭完全退化,,起始于背鰭第43-45軟條之下方,,棘狀化,但通常埋于皮下,;胸鰭短,,末端可達側(cè)線上方,;無尾鰭與腹鰭。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新鮮魚體具寬黑緣,較大型者不顯著,;尾端呈黑色,。
日本帶魚為暖溫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于近泥砂或泥質(zhì)之大陸棚沿岸水域,,水深在20-50米間,,亦常游至深遠150米,甚至更深之水域,。分布于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洋東部和北部沿岸以及西太平洋各國沿岸,。在中國分布于黃海、東海,、南海,。
背鰭131-146;臀鰭92-106,;胸鰭11,。鰓耙(9-12)+(17-22)。全長為體高13.2-20.3倍,,為頭長8.2-8.8倍,。頭長為體高1.6-2.3倍,為吻長2.1-3.1倍,,為眼徑6.2-7.1倍,。
體甚延長,側(cè)扁,,呈帶狀,;背緣和腹緣幾平行;尾向后漸細,,鞭狀,。頭窄長,側(cè)扁前端尖突,,側(cè)視為三角形傾斜,。吻尖長,約為眼徑2.0-2.2倍。眼中大,,上側(cè)位,。眼間隔平坦,中央微凹,。鼻孔1個,,位于眼前緣,具一鼻瓣,??诖螅街?。下頜突出。上頜骨為眶前骨所蓋,,伸達眼下方,。齒強大,側(cè)扁而尖,;上頜前端有倒鉤狀大犬牙2對,,口閉時嵌入下頜凹窩內(nèi);下頜前端有犬牙1-2對,,較上頜小,,口閉時露出口外;上頜具側(cè)牙10-13,,下頜具側(cè)牙12-14,;犁骨、腭骨和舌無牙,。舌尖長,,游離。鰓孔大,。下鰓蓋骨下緣凹入,。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短,,大小不一,。
鱗片退化。側(cè)線在胸鰭上方明顯彎曲,,折向腹緣伸達尾鰭,。背鰭基底長,始于前鰓蓋骨上方,,延達尾端,。臀鰭第一鰭棘不發(fā)達,隱于皮下。胸鰭下側(cè)位,,尖短,。無腹鰭。尾鰭消失,。鰾大,,尖長。體銀白色,。背鰭上半部及胸鰭淡灰色,,具小黑點。尾暗色,。腹膜灰黑色,。
洄游
日本帶魚產(chǎn)卵時洄游至近岸淺海區(qū),冬季則游向外海深水處越冬,。中國東海區(qū)的日本帶魚,,春季性腺開始發(fā)育,,從浙江中南部外海的越冬場游向近岸,,由南向北進行生殖洄游,。產(chǎn)卵場在浙江中北部(即大陳至海礁)水深40-70米的海區(qū),。日本帶魚產(chǎn)卵后(8-10月),,親體和幼魚多數(shù)在海礁,、長江口和黃海中南部索餌。秋末冬初(11-12月)隨著沿岸水溫下降,魚群開始進行越冬洄游,,此時帶魚棲息于沿岸低鹽水和外海高鹽水匯合的混合水區(qū),隨著高鹽水的消退和水溫下降,,則北向南洄游,,形成長江口,、浙閩漁場的冬季帶魚汛。冬季1-3月,主要在閩北,、浙南外海60-100米水深的海區(qū)越冬。
食性
日本帶魚喜弱光,有晝沉夜浮作垂直移動的習(xí)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群游性,日本帶魚為廣食兇猛魚類,,在東海區(qū)成魚主捕食魚類(如七星魚,、小帶魚,、日本鰻,、黃鯽等)和長尾類,,幼體以糠蝦和磷蝦等為主。白天攝食強烈,,夜間也攝食,。
產(chǎn)卵期為5-8月,,盛期為5-7月,。其地理種群的產(chǎn)卵場分布范圍較為廣闊,,而且各產(chǎn)卵場的產(chǎn)卵群體也比較分散,各產(chǎn)卵群體間的生殖隔離較不明顯,。而且在不同帶魚魚種之間還有可能會產(chǎn)生天然雜交個體,。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wǎng),、巾著網(wǎng)及一支釣等。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北部沿岸季節(jié)性重要之海釣魚種,。肉質(zhì)佳,但體型較小,,以油炸或煎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