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鮟鱇俗名結巴魚,、蛤摸魚,、海蛤摸、琵琶魚,、老頭魚,,是鮟鱇目鮟鱇科鮟鱇屬魚類。一般體長40-60厘米,,體重300-800克,,體前半部平扁呈圓盤形,尾部柱形,,頭寬扁,,口寬大,表皮平滑,,體柔軟,,無鱗;體背面黃褐色,,具有不規(guī)則的深棕色網(wǎng)紋,,腹面灰白色;胸鰭底末稍呈黑色,,臀鰭與尾鰭深黑色,,口腔呈淡白或微暗色,無彩色紋理,。
黃鮟鱇在中國分布于渤海、黃海,、東海,,朝鮮,、日本也有分布。黃鮟鱇棲息水深30-50米泥沙底質海區(qū),,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經常將其臂狀胸鰭打開,匍匐在海底,,利用第一背鰭鰭棘形成的肉狀突起,,誘捕其他魚類等動物為餌;1齡魚平均體長222.7毫米,,2齡魚359.25毫米,,3齡魚495.7毫米,4齡魚654.6毫米,,5齡魚705毫米,;3齡已有性成熟個體,懷卵量213760-678900粒,,平均446200粒,,產卵期5-7月,產浮性卵,。黃鮟鱇肉質鮮美,,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魚肉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其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制作魚松等,,其魚肚、魚子均是高營養(yǎng)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提取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好原料,。在韓國,、日本等市場非常走俏,市場潛力較大,,是一種重要的海產品。中國的出口口岸有山東,、遼寧,、河北、天津,、江蘇等地,。
分布于印度洋及北太平洋西部,包括韓國、日本沿海,。我國產于東海以及黃海和渤海,,臺灣東北部偶爾可見。因其無集群習性,,故漁期不明顯,。
體頗細長,頭寬扁,,表皮平滑,,無鱗,體側具有許多皮須,;附肢(胸蹼)肥厚,;額骨側脊具兩列低的錐形脊;具有偽鰓(擬鰓),;眼間隔寬且稍凹陷,;肱骨脊發(fā)達,具2-3枚小棘,。吻觸手短,,纖細,無卷須,,通常比第二背鰭棘短,;餌球具有類似三角信號旗狀的簡瓣,沒有長觸毛和眼狀囊(附肢),。第II背鰭棘短,,鰭棘末端呈深色并且具有黑色卷須;第III背鰭棘長,,色斑深,,無卷須;第IV至第VI背棘短,,無卷須,;背鰭基底具一深色斑。黃褐色體背具有不規(guī)則的深棕色網(wǎng)紋,;腹面呈淺色,;胸鰭底末梢呈深黑色;臀鰭與尾鰭深黑色,;口腔呈淡白或微暗色,,無彩色紋理,。
屬于深海底棲性魚類,;常見于大陸棚外圍和大陸斜坡上部區(qū)域,通常棲息于深度100至600公尺水域,。通常以吻觸手及餌球引誘獵物前來,,在瞬間一口吸入獵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黃海南部黃鮟鱇主要攝食小黃魚(Pseudosciaenapolyactis)、矛尾鰕虎魚(Chaeturichthysstigmatias),、細條天竺鯛(Apogonichthyslineatus),、帶魚(Trichiurushaumela)、龍頭魚(Harpadonnehereus),、鷹爪蝦(Trachypenaeuscurvirostris),、鳀魚(Engraulisjaponicus)等餌料生物。魚類是黃鮟鱇最主要的攝食類群,,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為83.44%,。黃鮟鱇的攝食強度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和體長變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小于100mm體長組最高,,大于500mm體長組最低。在4個季節(jié)和6個體長組中,,小黃魚都是黃鮟鱇胃中重量百分比最高的餌料生物,。矛尾鰕虎魚和細條天竺鯛在黃鮟鱇幼魚胃含物中所占比例較高,但在成魚胃含物中所占比例較低,。聚類分析的結果顯示,,黃鮟鱇在體長為100mm時發(fā)生食性轉換。黃鮟鱇營養(yǎng)級為3.66,,表明其在東,、黃海食物網(wǎng)中處于較高的位置。
黃鮟鱇雌魚初次性成熟體長為293mm,,初次性成熟年齡為1.5齡,。繁殖季節(jié)為2-5月,以4-5月為盛產期,。雌魚成熟系數(shù)在4月達到最大,,5月次之,雄魚成熟系數(shù)在5月最大,。其絕對繁殖力介于(3.11~14.1)×105粒之間,,平均為(6.74±2.87)×105粒,相對繁殖力(F/L)為883~2153粒/mm,,平均為(1521±581)粒/mm,,相對繁殖力(F/W)為181~426粒/g,平均為(264±76)粒/g,。對Ⅳ期卵巢132顆卵細胞的直徑測定結果顯示,,卵徑范圍為1.30~1.76mm,平均為(1.59±0.19)mm,,明顯的1個峰值出現(xiàn)在1.575~1.625mm,,占總卵粒數(shù)的33.3%,其卵徑分布不均勻,,應屬于一次性產卵類型,。
魚肉富含維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鮮食或加工制做魚松等,,其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yǎng)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提取自肝油,,魚骨是加工明骨魚粉的好原料,。黃鮟鱇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Angler,,輸往國別和地區(qū):法國,。出口口岸有:山東、遼寧,、河北,、天津、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