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手和餛飩的區(qū)別
1,、口感和做法
抄手和餛飩基本口感和做法都差不多,,但是皮的包法不一樣。抄手是用正方形面皮包,,因為形似人的兩手交叉抱臂的動作,,而成都人把這個動作叫做抄手,因此得名,。餛飩皮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
2,、稱呼不同
抄手和餛飩其實是同一種食物,,但是稱呼不同。餛飩是起源于中國北方的一道民間傳統(tǒng)面食,,在2000年前的漢代,,是用于祭祀的食物。那時候大家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jù)中國造字的規(guī)則,后來才稱為“餛飩”,。
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稱呼,,四川人喜歡吃辣,一向以清淡鮮香口味為主的餛飩到了四川就成了麻辣味兒的紅油抄手了,。不管是北方餛飩,,還是四川抄手,他們都算同根生于餛飩,。餛飩在全國各地均有制作,,抄手是最為著名的品種之一。
3,、口味不同
抄手和餛飩口感差不多,但是口味卻有不少區(qū)別,。北方餛飩調(diào)味講究一個“鮮”字,,煮熟的餛飩晶瑩剔透,餡料很足,,很大一只,,配上鮮湯,特別實在,,北方餛飩餡就算不用肉,,只要湯調(diào)得鮮一樣好吃。
四川抄手分為紅湯,、清湯,,紅湯的調(diào)料主要是佐以自家煉的熟油、醬油,、醋,、豬油、蔥花調(diào)味而成,,清湯就和北方餛飩的調(diào)味類似,,加以大骨湯增添鮮味兒。
4,、餡料不同
北方人喜歡白菜豬肉餡兒的,,白菜必須要留幫,把大白菜洗凈切碎瀝干之后再加入肉餡,、調(diào)料和勻,,北方餛飩皮也一般是自家和面搟皮。四川抄手的餡料喜歡韭菜肉餡,、豬肉大蔥這種菜和肉混合一起的餡兒,,和北方餛飩的餡料有點類似,,區(qū)別就是四川抄手一般是以肉為主,菜比較少,。
抄手和餛飩歷史來源
一,、餛飩
1、漢朝匈奴之說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2、道教之說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jīng)、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堆嗑q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睂嶋H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jié)令飲食而已,。
二、抄手
四川抄手最出名的是龍抄手和紅油抄手,,紅油抄手可以看作是龍抄手中的一種,,因此本文只介紹龍抄手。龍抄手始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發(fā)明人張光武等人相聚濃花茶園商議辦店之事,,在議招牌時,借用了濃花的“濃”之諧音“龍”,,冠于抄手之前,,故名“龍抄手”。
龍抄手可不僅僅只有一種抄手,,清湯抄手,、紅油抄手、酸辣抄手和海味抄手都是龍抄手,,抄手形似菱角,,皮薄餡飽、入口爽滑,、細嫩鮮香,,被譽為“中華名小吃”,、“成都名小吃”,。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quán)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