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是中國傳統(tǒng)的絲制工藝品之一,。因其主要產地在蘇州,,故又稱“蘇州宋錦”。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質地堅柔,被賦予中國“錦繡之冠”,,它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廣西壯錦一起,,被譽為我國的四大名錦,。宋錦開始于宋代末年(約公元11世紀),產品分重錦和細錦(此兩類又合稱大錦),、及匣錦,、小錦。重錦質地厚重,,產品主要用于宮殿,、堂室內的陳設。細錦是宋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厚薄適中,,廣泛用于服飾、裝裱,。
2006年,,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為蘇州絲綢博物館,,錢小萍為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2009年9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又將宋錦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棲湖召開的APEC晚宴上,,參加會議的領導人們及配偶身著中國特色服裝抵達現(xiàn)場,,統(tǒng)一亮相一起拍攝“全家福”,。他們穿的宋錦“新中裝”面料,,便是產自蘇州吳江的鼎盛絲綢。
宋錦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以經線和緯線同時顯花為主要特征,。元、明、清三朝以后所形成的以經面斜紋作地,,緯面斜紋顯花的錦又稱宋式錦,、仿宋錦,但統(tǒng)稱宋錦,。就廣義而言,,宋代的宋錦同于宋代的蜀錦。當時所稱的蜀錦和宋錦只是產地不同,,但蜀錦形成得更早,。宋錦繼承了漢唐蜀錦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又創(chuàng)造了緯向拋道換色的獨特技藝,,在不增加緯重數(shù)的情況下,,整匹織物可形成不同的橫向色彩??椩焐弦话悴捎谩叭缎奔y組織”,兩經三緯,,經線用底經和面經,,底經為有色熟絲,作地紋,;面經用本色生絲,,作緯線的結接經。
染色需用純天然的天然染料,,先將絲根據(jù)花紋圖案的需要染好顏色才能進入織造工序,。染料挑選極為嚴格,大多是草木染,,也有部分礦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錦圖案一般以幾何紋為骨架,,內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寶,、八仙,、八吉祥。八寶指古錢,、書,、畫、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寶劍、葫蘆,、柏枝,、笛子、綠枝,、荷花等,,八吉祥則指寶壺、花傘,、法輪,、百潔、蓮花,、雙魚,、海螺等。在色彩應用方面,,多用調和色,,一般很少用對比色。
宋錦織造工藝獨特,,經絲有兩重,,分為面經和底經,故又稱重錦,。宋錦圖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錦、合錦,、小錦三大類,。大錦組織細密、圖案規(guī)整,、富麗堂皇,,常用于裝裱名貴字畫、高級禮品盒,,也可制作特種服裝和花邊,。合錦用真絲與少量紗線混合織成,圖案連續(xù)對稱,,多用于畫的立軸,、屏條的裝裱和一般禮品盒。小錦為花紋細碎的裝裱材料,,適用于小件工藝品的包裝盒等,。其制作工藝多采用“三枚斜紋組織”,,兩經三緯,經線用底經和面經,,底經為有色熟絲,,作地紋組織;面經用本色生絲,,作緯線的結接經,。緯線三種;一緯紋與地兼用,,二緯專作紋緯,,分段換色織造。其紋樣多為幾何紋骨架,,其間飾的團花或折技小花,,規(guī)整工致。幾何紋有八達暈,、連環(huán),、飛字、龜背等,。色彩多用調和色,,不用對比色。用三枚斜紋組織,、兩種經紗、三種色緯織成,。常在格子藻井等幾何紋框中加入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諧。宋錦主要用作書畫裝飾和官員服裝,。
近代也生產結構簡單的盒錦(小錦),,是緯二重小提花織錦,多用環(huán)形和萬字形花紋,。
宋錦屬于織錦類工藝品,,工藝復雜品種繁多。宋錦的品種有40多種,,分為大錦,、匣錦和小錦三類,它們各具風格和用途,。其中大錦又分為重錦和細錦,。
大錦是宋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圖案規(guī)整,,富麗堂皇,,質地厚重精致,,花色層次豐富,常用于裝裱名貴字畫,。其中重錦最為貴重,,特點是在緯線上大量使用捻金線或純金線,并采用多股絲線合股的長拋梭,、短拋梭和局部特拋梭的織造工藝技術,,圖案更為豐富,常見的圖案有植物花卉,、龜背紋,、盤絳紋、八寶紋等,,產品主要是宮庭,、殿堂里的各類陳設品和巨幅掛軸等。明清之后宋錦仍然相沿不衰,,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清代重錦“極樂世界”織成圖軸,,就是宋錦的極品。在2米寬的獨幅紋樣中有278個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佛像,,還有宮殿巍峨,,祥云繚繞,奇花異草,,充分展示了重錦高超的藝術技巧,。大錦中的細錦在原料選用,緯線重數(shù)等方面比重錦簡單一些,,厚薄適中,,易于生產,廣泛用于服飾,、高檔書畫及貴重禮品的裝飾裝幀,。
匣錦用真絲與少量紗線混合織成,圖案連續(xù)對稱,,多用于書畫的立軸,、屏條的裝裱。大錦質地厚重圖案精美,,多使用金銀線編織,。作品美觀大氣,適合于制作各類書畫裝飾品,。小錦質地柔軟而堅固,,一般使用天然蠶絲制作而成。用小錦來制作服飾高貴典雅盡顯身份,,在近代非常盛行,。而匣錦則更多的用于制作一些仿古的作品,,如仿古的屏風、名人的書畫,、高檔場合以匣錦的點綴來突出古典的氛圍等等,。中國三大名錦
姑蘇宋錦與南京云錦、成都蜀錦并列為中國三大名錦,。指具有宋代織錦風格,、用彩緯顯色的緯錦。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在紋樣組織上,,精密細致,質地堅柔,,平服挺括,;在圖案花紋上,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而又流暢生動,;在色彩運用上,艷而不火,,繁而不亂,,富有明麗古雅的韻味。宋錦的品種分大錦,、合錦,、小錦三種。
蘇州織錦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已發(fā)展得相當興盛,。特別是宋高宗南渡以后,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地區(qū),為滿足當時宮廷服裝和書畫裝飾的需要,,在蘇州織錦中出現(xiàn)了一種極薄,、極細的的供裝裱書畫品種。其中有“青樓臺錦”,、紫百花龍錦”,、“柿紅龜背錦”等40多個品種。這些美麗的織錦與書畫一起被保存了下來,。所以后世談到錦必稱宋,,宋錦由此得名,流傳至今,。南宋時已有紫鸞鵲錦,、青樓臺錦等40多種,。宋錦用三枚斜紋組織,兩種經紗(面經用本色生絲,、底用有色熟絲)三種色緯(紋與地兼用的色緯和兩種專用的紋緯)織成,。宋錦紋樣繁復,配色典雅和諧,。龜背紋,、繡球紋、劍環(huán)紋,、古錢套,、席地文四方連續(xù)的圖案,朱雀等動物圖案,,百吉等字形圖案最為常見,,適合于服裝和裝潢書畫之用。
明清時期中國絲織生產的中心已經轉移到江南地區(qū),,織錦生產以蘇州最有名,。蘇州織錦織工精細,更因花色具有宋代典雅的遺風而得“宋錦”之名,。清康熙年間,,有人從江蘇泰興季氏家購得宋代《淳化閣帖》十帙,揭取其上原裱宋代織錦22種,,轉售蘇州機戶摹取花樣,,并改進其工藝進行生產,蘇州宋錦之名由是益盛,。此時蘇州宋錦用雙經軸將地經與特經(紋經)分開,,以地經織經面斜紋或平紋的地組織。特經每隔二,、三,、六根地經牽入一根,在花部與紋緯平織或織成緯斜紋,,無花處織入背面,,用以固結浮緯。緯絲由長織梭與分段換色的短跑梭配合,,從而達到色彩豐富的效果,。蘇州宋錦根據(jù)工藝的粗精、用料的優(yōu)劣,、織物的厚薄及使用性能,,又分為重錦、細色錦,、匣錦3種,。
重錦是明清宋錦中最貴重的品種,。選用優(yōu)質熟色絲、捻金線,、片金線,,在三枚斜紋的地組織上,由特經與紋緯交織成三枚緯斜紋花,?;y一般用很多把各色長織梭來織,在某些局部用短跑梭配合,。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清康熙“云地寶相蓮花重錦”,,地經和特經是月白色的,長織紋緯用墨綠,、淺草綠,、湖藍、玉色(帶有蛋青色的白),、寶藍,、月白(極淺的淺藍)、沉香(發(fā)黃的棕色),、黃色,、雪青(淺青蓮色)、棕黃,、粉紅,、淺粉、白色,、捻金線等14把長織梭與1把大紅色特跑梭(每隔一段距離才織的)來織制,,色彩絢爛壯觀,這種重錦是宮廷制作鋪墊及陳設的用料,。
重錦也用來織制繪畫掛軸和佛像畫,,如遼寧省博物館保存元代織成的儀鳳圖軸、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清代織錦弟斯桑結嘉措像,、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清代乾隆《彩織極樂世界圖軸》等,。《彩織極樂世界圖軸》高448厘米,,寬196.5厘米。從畫心到寶相花裝飾的幅邊及上下裱首和綬帶部分,,均為通幅長跑梭所織,,在石青地子上用大紅、木紅,、粉紅,、水粉,、深藍、月白,、葵黃,、鵝黃、米黃,、桔黃,、墨綠、淺綠,、玉色,、黑色、白色,、茄紫,、雪灰、赤圓金,、黃圓金等19把長織梭織出278個不同神態(tài)的人物,。畫幅中段織出佛、弟子,、菩薩,、力士、伎樂天人等,。下段織九品蓮池,、轉生人物,上段是莊嚴富麗的建筑配景,。人物和建筑都用平涂設色,,細線勾勒。在對比色銜接的地方運用3層或4層退暈的方法,,外淺內深逐層過渡,,取得整體的協(xié)調。
細色錦的組織與重錦相似,,也采用特經來結接紋緯和背組織,。地經與特經的配置有3∶1、6∶1,、2∶1等3種,。多以分段換色的短跑梭來織主花,用長跑梭織花葉枝莖或花的包邊線及錦地幾何紋,?;y色彩有時多達20余種,按照花紋分布來變換顏色,有“活色”之稱,。
匣錦又稱小錦,,常見的組織有兩種:一種配有特經,經斜紋地,,緯斜紋花,;另一種是不用特經,而在不規(guī)則六枚經緞紋地上起長緯浮花,。匣錦紋樣多為小型幾何填花紋或小型寫實形花紋,。緯絲一般用兩梭長跑緯與一梭短跑緯作紋緯,另有一梭地緯,。經緯配置稀松,,常于背面刮一層糊料使其挺括,專作裝裱囊匣之用,。
宋錦不僅具有不菲的鑒賞收藏價值,,還有個很大的優(yōu)勢,它解決了任何絲綢類手工藝品都無法達到的實用性問題,。通常在我們感念中藝術品只能小心翼翼的用畫框裝裱展示,,那與一般的書畫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qū)別。而宋錦的工藝決定了它的實用性,,質地非常堅固,,可以適用于任何所能想到的用途,因為它可以反復的洗滌,。
宋錦的實用性非常強,,它質地柔軟堅固、圖案精美絕倫,、耐磨且可以反復洗滌適用面非常廣泛,。結合了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和現(xiàn)代的審美觀念,上久楷成功將宋錦創(chuàng)新應用到箱包,、服裝,、家紡、工藝品等眾多領域,,使原本只能用作書畫裝裱的宋錦真正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成都蜀錦自漢代就已經相當繁榮。史載西漢初年,,成都地區(qū)的絲織工匠在織帛技藝的基礎上發(fā)明了織錦,,“錦”,就是用多種彩色絲織成的多彩提花織物,。漢代時,,成都已有專門的錦官,,并建有錦官城,將作坊和工匠集中在一起管理,,成都也因此而名為錦城,錦官城,,濯錦的河流也被稱作錦江,。
到了唐代,蜀錦業(yè)更加興旺發(fā)達,,果州(今南充),、保寧府(今閬中)等地所產的生絲源源不斷地涌向成都,用這些地區(qū)的生絲制作的蜀錦質紋細膩,,層次豐富,,色澤瑰麗多彩,花紋精致古雅,,尤以團花紋錦,、赤獅鳳紋錦等最為珍貴。唐玄宗身穿的五彩絲織背心,,被視為“異物”,,安樂公主出嫁時的一條單絲壁羅龍裙,“飄似云煙,,燦如朝霞”,。日本正倉院和法隆寺也珍藏有“蜀江水幡”,“蜀江太子御織傘”等許多唐代蜀錦的殘片,。而且由于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蜀錦開文字之先河,織出了“蘭亭序”,,被作為“異物”送入皇宮,。四川竇師倫設計的“陵陽公樣”,自唐初起流行百年而不衰,。
北宋時,,成都轉運司在此設立了錦院,專門生產上貢的“八答暈錦”,,“官誥錦”,,“臣僚襖子錦”,以及“廣西錦”,。宋皇室規(guī)定,,對文武百官按其職位高低,每年分送“臣僚襖子錦”,,其花紋各有定制,,分為翠毛,、宜男、云雁,、瑞草,、獅子、練鵲,、寶照(有大花,、中花之分)等。到南宋時,,成都錦院還生產各種細錦和各種錦被,,花色更加繁復美麗,這些絲織錦在后來通過商貿等方式逐漸流傳到全國,,成為知名的傳統(tǒng)品種,。
宋錦的圖案風格、組織結構和織造工藝等已和蜀錦有所區(qū)別,。它以緯面斜紋顯示主體花紋,,經面斜紋為地紋或少量陪襯花,其錦面勻整,、質地柔軟,、紋樣古樸,大都供裝裱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