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木耳在中國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臺灣,、西藏和云南,在日本,、大洋洲,、南太平洋地區(qū)、非洲,、美洲熱帶地區(qū)也均有分布,。
1、子實體
擔(dān)子果一年生,,無柄,,單生、數(shù)個群生或覆瓦狀疊生,,扇形,、半圓形、近圓形,、耳狀或不規(guī)則狀,,新鮮或潮濕時軟,具彈性,,膠質(zhì)或肉質(zhì),;干后強烈收縮,重量明顯變輕,,變硬,,脆質(zhì),易碎,,浸水后恢復(fù)成新鮮時的形態(tài)及質(zhì)地,;邊緣與菌蓋同色,銳,,波狀,;子實層面初期奶油色,后期淺灰色,、灰褐色至黃褐色,,具明顯的皺褶并形成網(wǎng)格狀,;不育面黃褐色至紅褐色,稍皺,。
2,、菌絲
菌絲隔膜具鎖狀聯(lián)合或簡單分隔,無色,,緊密交織排列,;菌絲IKI-,CB-,;菌絲組織在KOH試劑中無變化,。
3,、菌肉
菌肉無色,,薄壁,常分枝,,平直或彎曲,,緊密交織排列,直徑為2-6微米,。
4,、子實層
子實層中無囊狀體和擬囊狀體;擔(dān)子棒狀,,具3個橫向的簡單分隔和4個側(cè)生上擔(dān)孢子梗,,大小為40-45微米×4-5微米。
5,、孢子
擔(dān)孢子近圓柱形,,或彎曲成臘腸形,無色,,薄壁,光滑,,通常具一到多個液泡,,IKI-,,CB-,大小為(7.3-)8.2-11.2(-13.6)微米×(4.2-)4.6-5.6(-5.9)微米,,平均長L=9.85微米,,平均寬W=55微米,長寬比Q=1.95(n=30/1),。
皺木耳生長在闊葉樹的死樹,、倒木,、樹樁、落枝或腐朽木上,,從春季到秋季均出現(xiàn),。
皺木耳可用木屑、玉米芯,、棉籽殼或蔗渣等進(jìn)行栽培,。采用下述配方:蔗渣87.5%,麥麩10%,,碳酸鈣1%,、蔗糖1%,尿素0.5%,。用17厘米×33厘米耳袋,,每袋裝干料220克,參照毛木耳袋栽方法制作耳袋,。菌絲長滿后,,在袋壁上相間劃12個“十”字形出耳口,即可在蔗田掛袋出耳,。耳袋下田的時間,,根據(jù)當(dāng)?shù)刈匀粴夂颍才?/span>9月上旬至10月初,。
選擇蔭蔽適當(dāng),、通風(fēng)、便于排灌的蔗作套栽田,,結(jié)合蔗田管理整好畦溝,。溝面寬90厘米,溝深40厘米,,溝底寬30厘米,。在溝面用竹竿作吊掛耳袋用橫桿,桿距22-25厘米,,每根橫竿可吊掛2袋,,采用3溝2掛的方法,中淺溝為人行道,。蔗田畦溝掛袋面上蓋有塑料薄膜,,可保溫保濕之用。掛袋3-5天,,在畦溝內(nèi)灌淺水,,使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待耳芽形成后,可直接向耳袋噴水,,隨耳片長大,,逐漸增加噴水次數(shù)和噴水量,并要采用干濕交替管理方法,,促進(jìn)耳片長大,。
蔗田出耳期溫度保持在18-24℃,生耳期約40天,,生物學(xué)效率可達(dá)120%,,比室內(nèi)吊袋栽培可增產(chǎn)15%-20%,且出耳整齊,,耳片肥厚,,色澤較深,污染率低,。
皺木耳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Macrofungi),,保護(hù)級別為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