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酥是江蘇江陰傳統(tǒng)的地方名點,屬于特色糕點,。清朝末年仿制鎮(zhèn)江同名糕點,并經(jīng)改進(jìn)成面,。該產(chǎn)品采 用上等面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發(fā)酵后制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間薄,、 形似馬蹄而得其名。其特點為酥,、松、軟兼?zhèn)?,色,、香、味俱佳?/p>
它的原料是面粉,、白糖,、麥芽、豬油,、芝麻,;分酥皮、拌餡等制作工序,,揉全后貼在豎爐壁上烘烤,。這種餅酥脆餡甜,開水沖泡后體積膨脹,,所以也叫“泡餅”,。
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帶的輕便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禮品,。它是燥熱物品,,飴糖又有營養(yǎng),用麻油炸過,,又是婦女“坐月子”的熱補(bǔ)品,。
解放前,同安有“雙鹿”,、“金吉”,、“慶春”幾家老店號制作,,廈門的“雙虎”號也有六七十年歷史。現(xiàn)在,,有好幾家食品廠生產(chǎn)馬蹄酥,。
原料配方(制200只):上白面粉4.8公斤綿白糖2.05公斤酵種25克飴糖75克食堿10克豆油1.95公斤芝麻適量
產(chǎn)品特點:色呈金黃,酥軟微脆,,香甜盈口,,油而不膩。
1.將面粉(1.8公斤)放入面缸,,酵種撕碎后放入,,把綿白糖(350克)、豆油(350克)分放在面粉的兩邊,,倒入開水500克,,拌和揉成油糖面團(tuán)。再將食堿(5克)用25克熱水溶化后倒入,,反復(fù)用勁揉勻,,劃開透氣,五六分鐘后,,仍揉合到一起,,制得糖油面約3公斤。將食堿(5克)用25克熱水溶化后倒入面缸,,再放入面粉(3公斤),,綿白糖(1.6公斤)、豆油(1.5公斤)拌和,,搓勻即成糖油酥6.2公斤,。
2.將糖油面搓成條長,摘成劑子200只(每只重15克),,撳扁成邊薄中厚的圓形皮子,每只包入糖油酥(31克),,收口捏攏,,撳扁后用搟棰搟成直徑約6.7厘米的酥坯,然后在酥坯正面刻上馬蹄印,,將飴糖用熱水75克稀釋后,,涂刷在酥坯面上,撒上少許芝麻,。待桶爐燒熱,,將酥坯底面抹少許清水貼入爐中(每爐可貼100只),爐口上蓋一水缽,,用微火烘烤,。4分鐘后,,端去水缽,將綿白糖(50克)撒入火中,,覆蓋水缽(不使漏氣),,同時用濕布塞住桶爐風(fēng)口,燜約3分鐘,,待爐內(nèi)糖煙消散,、熱氣冒出時,端去水缽,,出爐即成,。
馬蹄酥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回家鄉(xiāng)陜西省探親時,,攜帶馬蹄酥作為隨身禮物,。鄉(xiāng)親們嘗后贊嘆不已,經(jīng)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靈手巧的人,,向隨行御廚學(xué)制作此佳點的工藝,后來傳入民間,。唐代開辟閩疆,,這種宮廷佳點隨南下人員傳入閩南。
馬蹄酥制作時將餅貼在豎爐壁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清代詩人就寫過“乍經(jīng)面起還留跡,,不踏花蹄也自香”贊美馬蹄酥的詩句,,說明它歷史悠久并受到詩人墨客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