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jié)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游錄》),。所謂走三橋者,,明顯度厄之味在。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古時在廣東部分地區(qū),人們有著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愿,。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文字記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在一些地區(qū),,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餅已經(jīng)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了,,中秋節(jié)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江蘇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
燃燈以助月色,。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臺上等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玩兔爺?shù)钠鹪醇s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帶。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钡搅饲宕脙籂?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zhuǎn)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莊亦諧,。《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鼻宕鷮m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北京百姓們稱它為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余,。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nèi)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nèi)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qū),,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xiàn)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地區(qū)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湖南侗鄉(xiāng)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jié)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在我國福建一些地區(qū),,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一般是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lǐng)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還手帕時,若“嫦娥”喜歡,,則可交友往來,,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結(jié)良緣。
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shù)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shù)日,,于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婦得瓜后,,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云?!痹诤怅?,凡是村里結(jié)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里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在臺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妝飾美麗的女子踏著月光,往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臺灣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之諺語。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經(jīng)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zhì),。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因此,,肉質(zhì)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jié)的一種美的享受,。
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中秋節(jié)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jié),,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里,就在燈內(nèi)燃燭,,下面再聯(lián)結(jié)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后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jié)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巴嬖聵颉痹诜蜃訌R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jié)伴同來領(lǐng)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凇V星锱谑且缘静菰砂l(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
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guān)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后,她還經(jīng)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終于和月亮幸福地結(jié)合一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并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像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jié)白頭之好。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jié)百年之好,。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lǐng)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逢中秋節(jié)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jié)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jié)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少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湖南侗鄉(xiāng)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后生的園圃,,去采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采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伙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巴翟铝敛恕?,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云南省梁河縣一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一頓。
相傳從前稻谷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yǎng)成好吃懶做的習慣,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觀音娘娘見人們?nèi)绱瞬徽湎ЪZ食,一氣之下刮起一陣狂風,,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們一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一位老人勸阻了大家,并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里,,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谷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獲的大米煮飯喂狗,,而后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仡佬族把中秋稱作“八月節(jié)”,,節(jié)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谷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后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jié)一心,。隨后,,“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后,,婦女們攜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jù)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xù)到節(jié)日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