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月餅介紹
臺式月餅又稱臺式糕皮月餅。臺式月餅的特點(diǎn)就在于,,光是“皮”就有多道繁復(fù)的手工秘訣,。臺式月餅主要有兩種餅皮,一是糕皮,,二是油酥皮;如綠豆椪等臺灣酥式月餅,,須經(jīng)過兩次以上卷迭油酥面皮,還得掌握黃金時機(jī),,在水分流失前完成捏制,。油酥皮也是制作綠豆椪、蛋黃酥的基本餅皮,,這款餅皮為表現(xiàn)層次感,,一般作法是用水皮包油皮,再反復(fù)卷撖,、松弛,、包餡、整型、低溫烘烤而成,。
臺式月餅和蘇式月餅
相對常見的廣式,、蘇氏月餅,老百姓可能對臺式月餅有些陌生,。下面小編就為你介紹臺式月餅的特點(diǎn),。臺式月餅可以說皆有廣式和蘇式月餅的風(fēng)味:臺式月餅和蘇式月餅的餅皮配方有些類似,內(nèi)餡則于廣式月餅很相近,。臺式月餅的特點(diǎn)可以概括為皮酥,、不油膩,內(nèi)餡口感清淡爽口,。
臺式月餅的特點(diǎn)
餅皮
臺式月餅餅皮可分為“糕皮”與“油酥皮”兩種,,糕皮較常用於訂婚喜餅,油酥皮則較常被用來制作月餅,。油酥皮的制作過程相當(dāng)耗費(fèi)功夫,,經(jīng)低溫烘烤后,,才能讓餅皮層次分明且薄透,,外型顏色以白色居多。一般而言,,臺式酥皮月餅餅皮配方與蘇式月餅類似,,但餅皮層次較蘇式月餅來得少。
內(nèi)餡
臺式糕皮月餅的內(nèi)餡,,則以棗泥,、蓮蓉、豆沙,、伍仁,、椰子、可可等為多,,與廣式月餅很相近,,但濕潤度不及廣式月餅。臺式月餅的代表味,,綠豆椪皮柔餡軟,,餅皮層次多,內(nèi)餡咸甜有致,,還有臺灣人最愛的鹵肉香,,低糖不油。傳統(tǒng)的綠豆椪,,多是用綠豆仁炒糖,,再手工包餡、烘烤,但在成本考慮下,,現(xiàn)今作法會添加白鳳豆,,如此不易爆餡,又能增添豆餡平滑的口感,。
臺式月餅做法
1. 先將牛油,、糖粉混合拌勻
2. 再將SP和雞蛋加入1中,攪拌均勻
3. 最后加入剩余的材料充分拌勻
4. 用保鮮膜將3包好,,放入冰箱松弛4小時
5. 將4分割成20g一個,,再將豆沙分割成40g一個
6. 將豆沙餡包入餅皮中
7. 用模具將6壓印成型
8. 然后擺在烤盤內(nèi)
9. 入爐以上下火230/200℃約烤6分鐘定型,然后刷上蛋黃液
10. 將9再烤6分鐘左右,,出爐刷上光亮劑
臺式月餅代表—臺北綠豆椪
綠豆椪可以說是臺式月餅的代表,,臺式月餅用的是油酥餅皮,與松軟的廣式餅皮大相徑庭,。烤過以后一層油酥,、一層油皮的餅皮會膨脹,撐開后一片片具有層次感,,彷佛風(fēng)一吹就會飛走,,有人稱其為「翻毛」,來形容其飄逸的層次感,。
白白圓圓的綠豆椪,,看起來就像一輪明月,對許多臺灣的家庭而言,,要吃了它,,才等于過了中秋節(jié)。與其說是一種過節(jié)應(yīng)景食品,,更在當(dāng)中有臺灣人”心”的傳承,。一家在臺中縣太平將近五十年的餅店,至今依然遵循古法,,做出”北泡泡幼咪咪”的綠豆椪,,許多人遠(yuǎn)從烏日、大里,、潭子慕名而來,。
業(yè)者表示,,綠豆仁要變成一顆綠豆椪,至少要花八小時以上,。將嚴(yán)選的綠豆仁泡水一小時,、之后再蒸煮一小時、接著要炒豆沙,。自己做的綠豆沙雖然費(fèi)工,,但是成品的口感與香氣都跟直接買現(xiàn)成的完全不同,那種入口即化的口感會讓人吃了回味,。光就綠豆仁本身就有極大的質(zhì)量差異,,上等的綠豆仁才能做出綠豆沙的清香。
且現(xiàn)代人講究少鹽,、少糖的養(yǎng)生觀念,,因此綠豆椪就不能像臺灣早年那樣放許多糖,但問題就來了,,因?yàn)樘遣坏翘烊坏姆栏瘎?,放少了不夠甜也就不夠香,怎樣讓綠豆沙依舊松軟化口,、又帶著綠豆沙清香,,這就是店家要花心思下功夫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