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金團作為浙江寧波的傳統(tǒng)名點,,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南宋康王趙構(gòu),,自建都臨安后,,因金兵強渡長江,殺奔江南,,康王自知臨安難守,便帶領(lǐng)近臣,、后妃一路逃難來到明州,,被大隊金兵沖散。他落荒而逃,,正在急難之間,,鄞縣地方有一位村姑騙走了金兵,救了康王,。當時康王饑餓難忍,,便向村姑求食。村姑給了他一個有餡的糯米團子,,康王吃了團子后告別而去,。金兵退去以后,,康王返回臨安,為了報答村姑救命之恩,,就封浙東女子出嫁時可使用半副鑾駕,,乘坐龍鳳花轎。他吃過的糯米團子也被封為“龍鳳金團”,。
皮薄餡多,、口味甜糯、清香適口,,令人百吃不厭,。由于制作精良,入口甜糯,,價廉物美,,深受群眾的喜愛。
趙大有金團店最早系由一位姓趙的上虞人所開,,他制作的金團特點是:用糯米四斤摻和粳米六斤,,按天時冷熱下缸浸水十至四小時不等,撈起用清水淋去酸汪味,,然后磨成粉,。餡子是用豇豆或黃豆,一斤半加糖二斤,,炒得透而不焦,,再加適量的桔餅、瓜子肉,、橙丁,、紅綠絲、桂花等,,使金團更加香甜,。舊時候,趙大有老板為了做出牌子,,選料上等,,制作精細、薄利多銷,,并做到童叟無欺,,因而在寧波市民中有很高聲譽,生意也很興隆,。一些商人為了借牌子,搶生意,,也在市里相繼開設(shè)了許多趙大有糕團店,。如開設(shè)在江東大戴家弄口的趙大有德記,、開設(shè)在靈橋門口的趙大有園記,、開設(shè)在西門口的趙大有莫記、開設(shè)在鼓樓前的趙大有信記,、開設(shè)在開明街口的趙大有文記、開設(shè)在江北中馬路的趙大有祥記,、開設(shè)在倉橋頭的趙大有富記和開設(shè)在江東后塘街的趙大有祥記分店等,并都以制作糕點出名,。
金團,,不光味道好,還寓有團圓吉慶的意思,。并按照用途不同,又生出許多有趣的名稱,,如種田時節(jié)有種田金團,割稻時節(jié)有割稻金團,,做生意有五代金團,結(jié)婚時有龍鳳金團,,新生兒滿月時則又有子孫金團等。
趙大有金團以龍鳳金團最為著名。龍鳳金團形圓似月,,色黃似金,,面印龍鳳浮雕,顯示吉祥、團圓,。其特點是:皮薄餡多,、口味甜糯,、清香適口,,令人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