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油面筋是江蘇無錫傳統(tǒng)的地方名菜,屬于素菜,,始于清乾隆時代(18世紀中葉),。由面粉、肉餡等食材制成,。
當初的制法是將篩過的麩皮加鹽水用人力踏成生麩(又稱面筋),,再將生麩捏成塊狀,投入沸油鍋內煎炸,,成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稱呼在清代末年(19世紀中期)出現(xiàn)。
富含碳水化合物,,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儲存和提供熱能;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調節(jié)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節(jié)約蛋白質;解毒;增強腸道功能,。
富含脂肪,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提供必需脂肪酸;促進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增加飽腹感,。
富含蛋白質,,具有維持鉀鈉平衡;消除水腫。提高免疫力,。調低血壓 ,,緩沖貧血,,有利于生長發(fā)育。
說起油面筋的來歷,,還是尼姑庵里的一位師太油炸出來的,。過去去惠山,得經(jīng)五里街,。五里街梢有座大德橋,,橋畔有座尼姑庵。這庵堂靠近惠山,,環(huán)境清靜,,四時八節(jié)菩薩生日,無錫城鄉(xiāng)老太太來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時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個燒飯師太,,燒出來的素齋有些名氣,。俗話說“豆腐百葉,沒啥花樣”,,她燒出的就不一般,,會翻名堂,味道又好,。師太燒素齋,,慣常用生麩當主料,紅燒的,,炒絲的,,煮湯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稱心滿意,。逢到有錢人家太太,、小姐,師太用生麩配上細貨冬筍,、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齋席上贊口不絕。經(jīng)常來庵念佛人不斷,,聞名來吃頓素齋的居士不少,,無怪燒飯師太總是將生麩浸上一小缸。
有回,,原先約定來庵堂念佛坐夜的幾十個鄉(xiāng)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沒來。好幾桌素齋需用的生麩,,燒飯師太早上已準備好了,,怎不叫她發(fā)愁,。生麩是隔夜餿,一過夜就吃不得了,。燒飯師太先是放些鹽在生麩缸里,,還是放心不下,怕缸里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試試開個油鍋,,把生麩煎一煎,,免得發(fā)餿,明早仍可燒素齋派用場,。油鍋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滾,師太怕生麩煎不透,,特地剪成一個個小塊,,手抓一把扔進油鍋,鏟子翻了幾翻,。嘿,,真稀奇!只見鍋里一塊塊生麩膨脹成一個個金黃鐙亮的空心圓球,,在滾油里竄上竄下,,師太用笊子撈起,用手指頭戳戳松脆,、鼻頭聞聞噴香,、嘴里嘗嘗蠻鮮。她高興呵,,趕忙找來眾師太看看,,眾口贊好,還給這油炸生麩空心圓子起名“油面筋”,。燒飯師太心里有了新算盤:庵里素齋席上添上了一員主將,。
在50公斤面粉中陸續(xù)加水30~35公斤調和攪拌,攪拌時間約25分鐘,,夏短冬長,,然后靜置4~8分鐘,待到糊頭起泡,,面筋即已凝集,。
清洗四次,在50公斤凝集面筋中,,第一次放水45公斤清洗,,第二次40公斤,,第三、四次各17.5公斤,,最后取得面筋(洗下的水經(jīng)沉淀后可提取淀粉),。
先在50公斤的面筋內加0.75~1公斤食鹽,再把面筋剪成0.5公斤左右的小塊,,放人盛有清水的缸內,,人工攪拌,洗出殘余淀粉白漿,,連續(xù)換水攪拌直到水變清為止,。
把已揉清漿水的面筋剪成150克重的小片,攤晾在竹匾上淋水1小時后用干毛巾在攤晾的面筋上掀壓吸取水分,,直到面筋不粘手為止,。
把面筋剪成50~100克重的小塊,按500克面筋加150克面粉充分拌和,,然后把面筋塊拉長,,拉長的方法是:一頭用手抓住,一頭往桌面上摔打,,直到面筋中見不到面粉為止,。
把面筋搞成小球形狀,每50克面筋摘13~14個坯,。
當油溫達到120℃時,,將面筋坯子慢慢放人油鍋中,待面筋發(fā)泡,,表皮變硬,,沒有生面筋時即可。
小麥面粉輕過水洗,、沉淀,,就是小麥淀粉,其副產(chǎn)品就是水面筋,,要是把水面筋揉成小球,,放在油鍋里一炸,則會迅速膨脹變大,,成為無錫油面筋,。
無錫油面筋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來鮮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維生素與蛋白質,如塞進肉瓤燒煮,,別具風味,。
無錫油面筋,家常用于佐飯,、做菜,、燒湯均宜。無錫民間還有個習俗,,逢到節(jié)日合家團聚,,飯桌上少不了一碗肉釀油面筋,以示團團圓圓,,增加快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