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子的由來傳說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面食,,它起源于三國。相傳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于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zhàn),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zhàn)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后,,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即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面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chuàng)始的饅頭,畢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于是,后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xiàn)了白饅頭(不帶餡的),。
包子這種面食制品大約在魏、晉時便已經出現(xiàn),。但包子的原名卻叫“饅頭”,。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這里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包子,。至于“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于宋代,。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y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贊,,對其詩亦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云:“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肴,,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賣食品的店鋪)中已有賣“綠荷包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梢娺@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
二、包子的制作方法大全
1,、三香包子
原料:精面粉250克,,面肥、堿適量,,鮮肉餡,、豆沙餡、白糖餡各100克,。
制作方法:
精面粉加面肥,、溫水揉勻,發(fā)酵后加堿揉勻待用,。小豆淘洗干凈煮爛揉壓成茸泥加糖,、油炒成洗沙餡,豬肉剁成肉末加鹽,、味精,、胡椒粉,、蔥花,、香油拌勻成肉餡。將揉好的面團搓成粗條下劑子12個,,每個約重20克,,壓扁包入肉餡、豆沙餡,、白糖,、捏成十八折皺紋,并在收頭處用筷子點4點食紅水,,上籠蒸熟即可,。
2、排骨包子
將新鮮的排骨洗凈控干水分,,再剁成小塊,。用醬油,、鹽、料酒,、蔥,、姜、味精腌三至四小時,。面皮用溫水和自發(fā)面,,面要揉勻揉透。等面醒發(fā)泡后待用,。另外準備扁豆(或其他蔬菜)抽去老筋洗凈,,將其整根整根地上籠屜蒸熟,涼后把扁豆剁成蓉,。一切準備就緒,,每個包子包一小塊排骨和少許扁豆餡。包好的包子,,上籠屜先用小火蒸數(shù)分鐘,,然后用旺火蒸二十五分鐘,蒸熟后不要忙著打開鍋蓋,,悶一會兒為好,。當揭開蓋時,一股香氣撲鼻而來,,頓時使人饞涎欲滴,,食欲大增。美味排骨包子肥而不膩,,百吃不厭,。
3、狗不理包子材料
原料:面粉750克,,凈豬肉500克,,生姜5克,醬油125克,,水422毫升,,凈蔥625克,香油60克,,味精少許,,堿適量。
做法:
(1)將豬肉按肥瘦3:7匹配,。將肉軟骨及渣剔凈,、剁碎,使肉成大小不等的肉丁。在攪肉過程中要加適量的生姜水,,然后上醬油,。上醬油的目的是調節(jié)咸淡,醬油用量要靈活掌握,。上醬油時要分次少許添進,,以使醬油完全摻到肉里,上完醬油稍等一會,,如能在冰箱內放一會更好,,緊接著上水即可。上水也要分次少許添加,,否則餡易出湯,。最后放入味精、香油和蔥末攪拌均勻,。(蔥末提前用香油抹上),。
(2)制好面皮后,分割成20克的劑子,。
(3)把劑子用面滾勻,,搟成薄厚均勻,大小適當?shù)膱A皮,。
(4)左手托皮,,右手撥入餡,掐褶18-22個,。掐包時拇指往前走,,拇指與食指同時將褶捻開,收口時要按好,,包子口上要沒有面疙瘩,。
(5)包子上屜蒸4~5分鐘即成。
4,、醬肉包子
材料:鮮肉沫(也可將瘦肉稍微煮熟一下切細丁),、黃蔥切丁3、甜醬4,、雞精,、糖,、鹽各適量,。
做法:
(1)鍋中下油,待油溫七成熱是下肉沫炒散,,然后放入甜醬,、白糖、一點點鹽和少許雞精翻炒一會,然后放入黃蔥稍微炒一下盛出備用,。
(2)將發(fā)酵好的面團取出排出空氣,,(關于面團的詳細制作過制作過程見花卷制作),搓成條分成一個個的小面團,。
(3)將面團搟成面皮后包入內餡,,收口后放入蒸鍋,冷水上屜開大火蒸至水開后轉中火蒸10分鐘即可出鍋,。
5,、豬肉茴香包
材料:中筋面粉3杯,水1.5杯,,酵母5g,、豬肉餡,茴香,、蔥末,,香油,鹽,,五香粉,。
做法:
(1)中筋面粉3杯,水1.5杯,,酵母5g混合和成柔軟的面團,,放在容器中蓋上籠布發(fā)酵2小時。
(2)豬肉餡,,茴香碎,,蔥末,香油,,鹽,,五香粉調勻。
(3)發(fā)好的面團揉勻,,分成均勻的面團,,我分了六個,每個面團都揉勻,。
(4)面板灑上一層薄粉,,搟成中間厚,外圍薄的面餅,,放上餡,,拇指支住面皮,食指開始均勻的打褶收皮兒,,收好按一下(褶盡量密一些均勻一些),。
(5)籠屜放上半干的籠布,,放入包好的包子。
(6)小半鍋水燒開,,放上籠屜,,大火蒸13分鐘,蒸好后不要立刻開蓋,,等幾分鐘再開,。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