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粥,,源于春秋晉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節(jié)(古代的節(jié)令之一,,在清明前一天),。
由于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相近,后來人們便融成一個節(jié)令,,衍化為清明祭祖掃墓的風俗而流傳下來,,節(jié)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借此紀念。而寒食粥就是因寒食節(jié)而流傳下來的節(jié)日飲食,。
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治咳嗽喘促,痰涎清稀病證,。主治益氣,,治脾胃虛寒,下泄嘔吐,,小兒出痘瘡面色蒼白,。適用于咳喘偏寒者。
寒食粥品類繁多,,較常食用的有楊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麥粥等,。
原料配方:杏仁10克、旋覆花10克,、款冬花10克,、粳米50克。
前三味藥加水適量,,煎后去渣取汁,用藥汁煮米為粥,,空腹食用,。
寒食粥,源自于寒食節(jié),。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jié)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晉國發(fā)生內(nèi)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jīng)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后,,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xiāng),隱居在山中,。有一天,,晉文公發(fā)現(xiàn)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nèi)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于是,,命令放火燒山,結(jié)果火一下蔓延數(shù)十里,,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鹣ㄖ?,大家進山察看,才發(fā)現(xiàn)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于是就有個寒食粥,也就是節(jié)日前將粥煮好,,以備節(jié)日時食用,,自然就成了寒食。
東晉陸翙《鄴中記》記載并州之俗,,言“冬至后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中國以為寒食”,;《珍珠船》則記載南朝時“梁武帝寒食賜麥粥”,,當時的《荊楚歲時記》也載:“孫楚祭介之推云:“餳一盤,醴酪二盂,。今寒食有杏酪,,麥粥,即其類也”,。按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講煮醴酪即為麥粥,。另據(jù)《三國典略》,鄴城人李岳為門客說服,,用本錢廣收大麥,,用車運往晉陽,以求寒食節(jié)在晉陽一帶賣高價,。由于路途耽誤,,結(jié)果車到晉陽已是清明節(jié)令,無奈又載回鄴城,,“利息既少,,乃受貧迫,世人莫不笑之”,。
按曹操《明罰令》,,晉陽一帶士民冬至后百五日皆絕火寒食,李岳的運大麥車清明節(jié)方到,,自然耽誤了時機,。這則故事還說明,晉陽人寒食節(jié)食麥粥,,大麥是煮麥粥的主要原料。
唐人馮贄撰《云仙雜記》載:“洛陽人家寒食節(jié)裝萬花輿,煮楊花粥”,。詩人楊誠齋有《寒食梅粥》詩曰:“才看臘后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冬凌粥為寒食節(jié)高檔食品,據(jù)唐代《韋巨源食譜》,,當時都城閶闔門外,,通衢有食肆。其中有名望的張手美家,,除水產(chǎn)陸販隨時隨需供貨外,,每逢一節(jié)日專賣一名食,其寒食節(jié)專賣食品即冬凌粥,。
宋代鄭望《膳夫錄》書中也提到“汴中節(jié)日食品”,,其中寒食節(jié)名食為冬凌。據(jù)《唐書·百官志》,,唐代有掌飲膳酒禮的食官,,凡元旦、寒食,、冬至,,專門供送六品以下朝官食品。宋代的《金門歲節(jié)錄》也載:“洛陽人家,,寒食節(jié)食桃花粥”,。
其實,桃花不僅可以煮粥食,,還能治愈疾病,。按《本草綱目》中崔元亮提供之方:“一百五日寒食節(jié),收桃花為末,,食后,,以水半盞調(diào)服,方寸匙日三,,甚良,。可治頭上肥瘡和黃水面瘡”,。另據(jù)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載有煮寒食梅花粥法:“收落梅花瓣,,凈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將梅瓣下鍋,,一滾即起食”,。
介子推忠孝清烈精神和功不言祿事跡的真正內(nèi)涵,在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忠孝文化和優(yōu)良的道德情操,,所以在寒食清明節(jié)這天歷朝歷代都有放長假的慣例,,以給人們一個祭拜先賢,慎終追遠的機會,。每逢寒食清明節(jié),,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寒食,。寒食上墓祭祖的習俗,,不僅盛行于中原大地,就連西南,、東南等邊陲概莫例外,。
云南《順寧府志》載“清明有拜掃之例,郡人先后行之”,;廣西《平樂府志》載:“清明祭墓,,新葬老少聚哭……”。祭祖掃墓活動,,不僅體現(xiàn)了人們孝敬已故祖先的傳統(tǒng)倫理,,也增加了在世異代人之間的親情,還促進了同族同祖不同家庭之間的團結(jié),。
1,、禁煙冷食:寒食節(jié)古代也叫“禁煙節(jié)”,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zhí)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jié)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yōu)榛始壹懒?;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jié)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jù)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4,、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笨芍^盛極。
5,、寒食秋千: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jié)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jié)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p>
6,、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shù)丈,,絡網(wǎng)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jié)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彼未灿小短骢砭蠄D》。
7,、寒食詠詩:寒食節(jié)時,,文人們或思鄉(xiāng)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fā),,詠者甚多,。據(jù)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節(jié)時期還有賜宴,、賞花、斗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斗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國內(nèi)寒食節(jié)已經(jīng)歷兩千多年,,寒食節(jié)這一天甚至幾天要禁火戒煙,,作為“食為天”之須臾不可缺少的食品飲料,其必然應運而生,,必然會介入社會各個級別家庭生活中,。寒食食品主要包括有寒食粥、寒食餅,、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則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
餳即現(xiàn)代飴糖,,是古代寒食節(jié)的專備食品,。“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古代過寒食節(jié)必須有餳食,,沒有餳,根本不叫過寒食節(jié),。
寒食食品還需提及的是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中的青精飯,。制青精飯主要用南燭木,也名黑飯草,。方法是“采其枝葉,,搗汁,用汁浸米,,蒸飯,,曬干,堅而碧也,?!?/p>
杏酪為寒食節(jié)中的另一高檔食品,東晉孫楚祭介之推食品中便有杏酪,。據(jù)《冊府元龜》記載,,五代時后周廣順元年,太祖郭威曾作御批宣示群臣,,意思為一些土特產(chǎn)取之民家,,未免勞煩,率多糜費,,今后不要再進奉,。其中所列的土特產(chǎn)貢品中便列有懷州產(chǎn)寒食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