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花饃又名面花,,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陜西關中地區(qū)流傳甚廣,,湖北口回族鄉(xiāng)做花饃的習慣是從陜西關中地區(qū)傳承過來的。該鄉(xiāng)民風淳樸,,崇尚禮儀,在生日壽辰,、婚喪嫁娶,、祈禱祭奠等場合都要送花饃助興。民俗節(jié)令,走親串友,,送的也是花饃,,花饃成了親朋往來的禮品。
鄖西花饃是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的特產,。鄖西花饃又名面花,,花饃一般是花、鳥,、蟲,、魚等造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舍不得馬上吃掉。
逢年過節(jié)時多做棗花饃,,象征多福多壽,;小孩子滿月,姥姥家會送來有龍鳳或虎頭造型的花饃,,意為“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端午節(jié)時,舅家送給外甥魚,、蓮等形狀的花饃,,叫作“曲蓮”,寓指五谷豐登,,吉慶有余,。
嫁娶時,人們做的花饃涉及男女雙方,。男方要給女方做12個1.5公斤以上的成雙成對大花饃,,一般是兩個魚、兩個蓮花,、兩個石榴,、兩個桃子、兩個半圓球,、兩個盤子的形狀,,里面包有大棗、桂圓,、核桃,、花生等原料,這些花饃含有圓圓滿滿,、早生貴子,、夫妻和諧,、長長久久等寓意。
女方在收到12個花饃以后,,要回男方一個魚和蓮花狀的花饃,,希望男方年年有余,早生貴子,;要回媒人一個圓饃和一個盤子狀的花饃,,意思是媒人已經圓滿地完成任務,女方對男方的求婚聘禮非常滿意,。
婚禮當天,,女方要在新娘的嫁妝箱里裝滿形狀各異的小花饃,一是新娘用來打發(fā)抬嫁妝和鬧洞房的人,;二是新娘到了婆家的第二天早上,,要端花饃獻給公公、婆婆以及男方的親朋好友,,展示自己的心靈手巧,。
做花饃對發(fā)面的要求很高,過春節(jié)時氣溫較低,,發(fā)面要利用熱鍋在前一天下午發(fā),。
為使面發(fā)得恰到好處,夜里還得不時起來照看,。
制作花饃時,,捧出已經發(fā)酵的大面團,加上堿面便在案板上搓捏起來,。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和食用色素,。
把一個個面團搓捏成各種形狀后,再在面花上點染顏色,,最后上籠蒸熟,。
蒸出來的花饃一般是花、鳥,、蟲,、魚等造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舍不得馬上吃掉,。
在鄂西北邊關的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xiāng),流傳著與花饃相關的一首兒歌:“蛋蛋饃,,打紅點兒/媳婦來了坐燒炕兒/她婆高興得擠擠眼兒/掬了一掬核桃棗兒/吃核桃,生娃子/吃花生,,生女子/吃棗兒,,早抱寶貝蛋兒?!?/p>
流傳了數(shù)百年之久的鄖西花饃,,還有一些民俗講究。長期以來,,做花饃是女人們的事,,根本不許男人在場,且最忌諱陌生男人闖入,。人們認為,,那樣會不吉利,會帶走花饃的“生氣”,,蒸出的花饃就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