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烏骨雞一只,、姜三片,、人參須三錢,白術三錢、白茯苓三錢,、炙甘草一.五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熟地五錢,、白芍三錢、黃耆三錢,、肉桂八分,,生姜三片、麻油及酒適量,。
做法:將全部藥材放入紗布袋中,。將已燙除血水之雞、姜及藥袋全部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及米酒一湯匙,,先以大火煮滾,撈除浮沫后改為小火,。燉煮約一小時,,取出藥袋,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溫補氣血,,適用于氣血兩虛,,癥見面色蒼白,、疲倦無力、頭暈目眩,、四肢冰冷等,,常食此方,可增強抵抗力,,減少感冒,。
原料:干姜二兩、黃精五錢,、羊肉一斤及米酒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加水適量,電飯鍋蒸熟即可飲湯吃肉,。
功效:溫補脾腎,,適于精神委靡、喜溫畏寒,、腰部冷痛,、四肢冰冷、大便較軟、小便量多等脾腎陽虛者,。
原料:枸杞二兩,、菟絲子五錢(布包)、甲魚一只,,蔥,、姜及米酒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內隔水清蒸,,蒸熟后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滋補肝腎之陰:適于腰酸頭暈、煩躁不安潮熱盜汗,、烘熱汗出,、手足心熱等屬于肝腎陰虧者。
原料:豬肚一個,、黨參五錢,、芡實二兩、紅棗十二個,、胡椒三十粒,、生姜四片、米酒適量,。
做法:豬肚用鹽擦洗干凈,,將胡椒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合,,再將其余材料一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煮約二小時,去除黨參,,調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溫骨止痛,適于常見胃痛隱隱,,腹脹納差,,體倦神疲,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等虛寒體質者,。
原料:新鮮山藥一斤,、紅豆半斤、紅糖適量,。
做法:山藥削皮洗凈,,切成丁塊備用;將紅豆放入鍋中,加水浸泡一小時,,開大火煮滾,,轉為小火,煮十分鐘后,,熄火燜約一小時,;再轉為大火,加入山藥,,煮滾后轉為小火,,煮約五分鐘,熄火燜約三十分鐘,,加入紅糖,,即可食用。(此種煮法,,可保持紅豆及山藥之外型,,并可享有香甜滋味)。
功效:補肺益氣,,補血強心,,健脾養(yǎng)胃,補腎填精,,溫中散寒,,利水消腫;適于常見疲乏無力,、懶言懶動,、頭暈目眩、面色蒼白,、面浮肢腫,、貧血等癥屬氣血不足者。
原料:海參25克,,枸杞子25克,鴿蛋150克,,鹽,、蔥、姜,、料酒適量,。
做法:將海參切成條狀,把蔥,、姜切成碎末備用,。將蔥姜爆炒后,加入適量水,把海參放入鍋內,,水開后,,加入調料,鴿蛋,,用大火煮20分鐘后放入枸杞子,,改為小火燉10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補肝腎,,益精氣,豐肌膚,。
原料:鹿肉300克,,當歸3克,阿膠8克,,紅棗10克,,枸杞2克,鹽適量,。
做法:將當歸,、紅棗用砂鍋煎制8——10分鐘,濾沙留汁,。將鹿肉切塊飛水,,然后換清水入鍋。加入當歸,、紅棗及原汁,、阿膠、枸杞,,小火燉1小時,。爛熟后放入鹽,稍煮即可,。
功效:補血和血,,益氣調經(jīng),特別適合于貧血女性,。
原料:銀耳40g,,雞1只,羅漢果4個,,南杏少許,,紅蘿卜200g,姜2片,,鹽適量,。
做法:將銀耳洗凈,,用清水浸透;雞去內臟,焯水后用清水沖洗干凈,;紅蘿卜去皮,,切厚塊。加適量清水入湯煲煲開后,,放入雞,、羅漢果、南杏,、銀耳,、紅蘿卜及姜,煲開后改用慢火繼續(xù)煲約3小時左右,,加入調味料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原料:冬蟲草10克,,熟地黃40克,紅棗(去核)6枚,,老鴨1只,,鹽、蔥,、姜,、料酒適量。
做法:將冬蟲草,、熟地黃,、紅棗洗凈;老鴨宰殺后去毛、內臟,、頭頸及腳,,洗凈后飛水。然后把冬蟲草,、熟地黃,、紅棗放入鴨腹腔內,置于燉盅里,,加開水適量,,文火隔水燉3小時。調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滋腎補肺、潤燥止咳,。
原料:黃芪3克,,胡蘿卜150克,,羊肉280克,當歸3克,,鹽,、蔥、姜,、料酒適量,。
做法:將羊肉切塊,飛水后洗凈,。將所有材料及蔥,、姜、料酒,,放入砂鍋中燉約1個小時,,至爛熟后放入鍋中加入鹽稍煮幾分鐘即可。
功效:益氣養(yǎng)血,,扶正培本,。 適合人群:面色蒼白,體弱,,需調理氣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