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弘治年間,,方獻夫任吏部尚書時,,一天四更起床,洗完畢,,準備用早點,,豈料仆人遲遲沒拿上來。他到廚房一看,,廚子遲了起床來不及做點心,。方獻夫見案板上有已發(fā)酵好的面團,便急中生智,,叫廚子在面團中加上雞蛋和糖揉勻,,做成一個大餅子,放在爐子上烤,。一會兒餅子烤好,,方獻夫用包袱布包好,,命轎夫起轎,匆匆上朝去了,。
方獻夫來到朝房,,見還有時間,便拿餅子就著清茶吃了起來,,餅子松軟甘香,,十分可口。同僚們聞到餅香四溢,,都咽口水了,,有官員還探過頭來問吃什么餅子。方獻夫故鄉(xiāng)情濃,,不假思索便說:“這是西樵大餅,。”散朝后,,方獻夫命廚子如法炮制,,做了幾十個大餅子,第二天上朝時帶到朝房,,分給同僚享用。同僚們邊吃邊嘖嘖稱贊餅子可口,,西樵大餅便在朝中美名揚了,。方獻夫也經(jīng)常命廚子烤制,供自己吃或招待客人,。
后來方獻夫稱病還鄉(xiāng),,在西樵山設石泉書院講學10年,將制餅方法教給山民,。好方法加上西樵山好泉水,,制出來的西樵大餅更可口了,又因為餅子形如滿月寓花好月圓的好意頭,,因此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jié),都以此作禮品送人,。
到了清未民初,,西樵大餅做得最好的是離西樵山不遠的民樂圩一餅家,它制出來的西樵大餅除了甘香,、松軟,、清甜外,還有刀切不掉渣,,暑天在桌上放上10天半月不變質(zhì)的特點,,廣州,、佛山的商人紛紛仿制,但色,、香,、味均無法與地道的西樵大餅媲美。
西樵大餅名不虛傳,,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松軟,,清香甜滑,食后不覺干燥,,可與雞蛋糕比美,。
富強粉5公斤,白砂糖3.5公斤,,清水2.1公斤,,豬油0.5公斤,食粉25克,,鮮酵母適量,,枧水適量(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如果想多做或少做些,,可按比例增減各種原材料)先把面粉3.5公斤,,清水2.1公斤,鮮酵母1%混合,,待起后加入白糖3.5公斤成為面種,。
發(fā)面種是為了使餅身更加疏松軟化,無苦味,。發(fā)酵1到2天才可使用,。此后在面種中加入面粉1.5公斤,及豬油,、食粉,、枧水一起攪勻,成為面團,。下適量枧水是為了中和面粉里的酸性,,份量要視面種的酸度而定。然后,再將面團搓成扁圓形,,面團必須擦勻,,成品會比較潔白和有韌性。以達到其外形完整,,色澤雪白,,入口綿軟香滑的質(zhì)量標準。再把做好的餅放入已灑上撲面粉的餅盤內(nèi),,再在餅面上撒上撲粉,。最后,入爐用中火烘烤,。剛烘制出來的西樵大餅,,表面都有一層薄粉,出爐后,,人們根據(jù)它判定餅的衛(wèi)生,,假如大餅外層的粉沒有了,說明大餅已被人動過,,內(nèi)行的人就不會買,,因為西樵大餅一般是不準多動的,如果看到這樣的西樵大餅就不要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