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芋泥是一道以福建盛產的檳榔芋為原料,,加糖、豬油蒸制而成的的福建菜,。
“香飯青菰米,,嘉蔬紫芋羹”。這是唐代詩人王維贊美芋頭的詩句,。芋頭歷來是盤中佳肴,。“太極芋泥”是閩菜傳統(tǒng)甜食之一,,福州地區(qū)逢吉辰喜慶,,筵席上多有此菜。
芋泥源起于戚家軍,。有一年中秋節(jié)前夕,,戚家軍大勝倭寇。遂依山扎營,進行休整,,并準備慶賀勝利和歡度佳節(jié),。狡猾的倭寇卻趁此機會把隊伍團團圍住,企圖困死戚家軍,。戚家軍斷糧后,,只好挖野菜、剝樹皮吃,;野菜吃光了,,就挖野芋頭吃。因為沒有處理好,,野芋又麻又硬,,十分難吃,后來火夫便以蒸代煮,;蒸得爛熟,,粉綿綿地吃起來又香又易下咽。野菜和野芋頭幫助戚家軍渡過難關,,擊敗倭寇,。蒸芋頭的吃法傳到民間,經(jīng)過不斷改進遂制成芋泥和太極芋泥,。
它的出名,,有一段趣聞: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時,,英,、德、美,、俄等國的領事為了奚落中國官員,,特備了西餐涼席“招待”林則徐,企圖讓林則徐在吃冰淇淋時出丑,。事后,,林則徐也設豐盛筵席“回敬”這些領事先生。幾道涼菜過后,,端上了一盤顏色暗灰而發(fā)亮,,深褐又光滑,似兩條魚顛臥其中,,不冒熱氣,猶如冷菜,。一位外國領事拿起湯匙舀了一勺,,往嘴里一送,燙得兩眼發(fā)直,吐都來不及,;又聽得“吱”一聲,,只見另一位領事的嘴唇也燙出了一圈紅紅的“花邊”,其他客人都給驚呆了,。這時,,林則徐漫不經(jīng)心地站起來介紹說:“這是中國福建的名菜,叫做太極芋泥,?!睆拇耍摬嗣脒h近,。
這道看似涼菜卻十分燙嘴的甜食,,就這樣從那時流傳至2020年,它的特別源于做法,。實際上,,蒸熟的芋頭去皮碾成泥后,拌上豬油白糖,、香料,、芝麻等在旺火熱鍋上翻攪均勻后裝入盆中,并用紅棗,、山楂熟蓮子,、冬瓜糖等在芋泥面上裝飾成太極圖案,最關鍵的是最后淋上一層熟豬油,,這樣便將熱氣封存住,,冒不出來了。
盡管八寶芋泥幾乎在福州的家家餐館都能吃到,,然而百年老字號醉仙樓可謂擁有最多福州傳統(tǒng)小吃品種,。這家膾炙人口的芋泥更是出了新花樣,他們制作出了“S”形的太極芋泥,。在芋泥和配料紅豆沙泥構成一個“S”,,分別安上一顆櫻桃,形成了更為形象而立體的太極圖案,。淡淡的紫色,,富有光澤,仿佛兩條鯉魚顛臥其中,。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芋泥最基本的做法得到了傳承,,變化的只有造型和款式,,當人們還堅持選擇最傳統(tǒng)的味道時,,就足以讓這家年逾百歲的老館不必面臨失落的尷尬。
芋頭:芋頭中富含蛋白質,、鈣,、磷、鐵,、鉀,、鎂、鈉,、胡蘿卜素,、煙酸、維C,、B族維生素,、皂角甙等多種成分。所含的礦物質中,,氟的含量較高,,具有潔齒防齲、保護牙齒的作用,。其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作為防治癌瘤的常用藥膳主食,。在癌癥手術或術后放療,、化療及其康復過程中,有輔助治療的作用,。芋頭含有的黏液蛋白,,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芋艿為堿性食品,,能中和體內積存的酸性物質,,調整人體的酸堿平衡,產生美容養(yǎng)顏,、烏黑頭發(fā)的作用,,還可用來防治胃酸過多癥。芋艿含有豐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幫助機體糾正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的生理異常,,同時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抗癌防癌,。
主料:檳榔芋頭1000克。
配料:紅棗100克,、櫻桃15克,、瓜子仁15克,、糖冬瓜條50克,。
調料:白糖35克,、熟豬油250克。
1,、將檳榔芋頭去皮,,每個切成4塊,放在盆里,,加入清水150克,,上籠蒸一小時取出,放在彎板上,,用刀壓成茸狀,,揀去粗筋。紅棗去皮,、核,,切碎分成兩份。冬瓜條切成米粒狀一樣在,。
2,、將紅棗50克裝在碗里,加入白糖50克,,上籠屜用中火蒸五分鐘取出,。
3、炒鍋放微火上,,下豬油25克燒熱,,將蒸過的紅棗下鍋攪拌成糊狀后,澆在芋泥上,,再用瓜子仁,,櫻桃在芋泥上面裝飾成太極圖案狀即成。
芋頭:芋頭忌于香蕉同食,,會腹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