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麻糖已經(jīng)有400多年歷史,,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原產(chǎn)于曹雪芹的老家——冀東唐山豐潤的七樹莊,。
唐山麻糖形似團花,,薄如蟬翼,有的乳白有的淡黃,,松軟酥脆,,香甜適口。發(fā)明麻糖的“廣盛號”開始只是靠炸排叉(麻葉),,后來發(fā)展到蜜汁排叉,,再后來就發(fā)明了唐山麻糖。
麻糖是由冀東地區(qū)的排叉演變而來,。當時,,人們逢年過節(jié)都喜歡用糖和面、芝麻油炸的排叉作為節(jié)日食品,。大概距今一百多年前,,糕點鋪“廣盛號”把這種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點心投向了市場。那時市場上的排叉有兩種:一種是用糖和面,,再用芝麻油炸,;另一種是先用油炸,再澆上蜜汁,。兩種排叉各有優(yōu)劣,,油炸排叉硬而脆,蜜汁排叉軟而皮,?!皬V盛號”在經(jīng)營過程中融合了兩種排叉的做法,精心研制,,并吸取了京城糕點“蜜供”的澆漿法,,制出了如今的風味名吃——蜂蜜麻糖。
“廣盛號”為張家何人何時所開已經(jīng)無法考證,,只在陳年老賬中查到最早的記載為明朝萬歷四年,。張家祖上世居冀中深州(今衡水市深縣),后因災患所迫遷至唐山豐潤縣七樹莊落戶,,繼續(xù)“廣盛號”麻糖的制作經(jīng)銷,。雖然唐山麻糖已經(jīng)發(fā)展了很多分支品牌,但是最正宗的還是“廣盛號”。經(jīng)過歷代相傳,,“廣盛號”這樣的老字號麻糖品牌得以發(fā)揚光大,。繼承人是唐山市豐潤區(qū)七樹莊的張國榮先生。2009年“廣盛號”麻糖被列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麻糖吸取了著名糕點“蜜供”的澆漿方法,,幾經(jīng)改進,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制做工藝,。煙酒公司新新商店制做蜂蜜麻糖的高手董淑媛,,1963年學藝,得該市“麻糖大王”的真?zhèn)?,技藝達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程度,。經(jīng)過配料、和面,、搟片,、清面放片,、剁塊,、炸制、澆漿等工藝,,所制麻糖色澤鮮亮,,呈淡黃色,片薄如紙,,形似花狀,,清香甜脆,營養(yǎng)十分豐富,,可謂我省獨具一格的風味名吃,。在1981年全國食品評比會上,曾榮獲商業(yè)部優(yōu)質產(chǎn)品稱號,。
原料配方:(按50千克成品計)特制粉21.5千克白砂糖15.25千克上等蜂蜜4千克花生油9.5千克香油9.5千克飴糖3千克桂花250克
1.面團調制:先將白砂糖加水溶化,,然后加入面粉和成較硬的面團,再多次沾水,,反復攪拌成筋性好,、軟硬適度的面團。把面團分成500克左右的塊,,用熟面粉培埋餳發(fā)1小時左右,。
2.壓片:先將餳好的面團搟成直徑約0.5米的底片,每搟一遍都要均勻撒上浮面,,第三遍搟開撒浮面后,,將兩邊對折成扁筒狀,用搟面杖卷緊,搟,、拍,、抖、滾,,經(jīng)二次掉頭,,搟到五遍后,即成長2.7米,、寬2米薄如紙的面片,。這道工序要求在3~4分鐘內完成,否則易使面片風干,。將面片卷在搟面杖上提起,,迅速轉動放開,使空氣鼓進筒內,,將浮面抖出,,同樣,掉頭再抖凈另一半浮面,。注意保持面片完整,。然后攤開面片,兩邊各切去0.3米,,鋪在大片上,,再把大片卷在“花杠”上。
3.網(wǎng)花成型:將卷在花杠上的面片破成面條,,每條寬藥1厘米,,15~17層,再把每條斜剁成3厘米寬的菱形35塊,,每塊中間剁一切口翻卷一端網(wǎng)花,,即成生坯。
4.炸制:先將花生油煉好后加香油,,再放入生坯炸制約7分鐘,,其間要翻動一次,待炸成金黃色時起鍋,、控油,。
5.燒漿:白砂糖加適量水溶解熬成漿,熬好后加入桂花,、蜂蜜,、飴糖,進行攪拌,,然后分兩次燒漿,,即為成品,。
質量標準:
形態(tài):蓬松成花狀,層片厚薄均勻,,近似透明,。
色澤:淡金黃色。
口味:清香綿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