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樣”又叫“糖洋”或“糖娘”,,都是永康,、義烏、東陽,、磐安方言的音譯,,永康、義烏,、東陽和磐安官方學名稱“糖餳” ,,通俗叫紅糖米糕,只在每年夏天才吃得著,,因為它是放涼了以后才能吃的小吃,,口感很滑,但比豆腐又多了些柔糯,。
糖樣是一種夏季清涼食品,,主要是由大米,蔗糖,,水三種原料經(jīng)過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味道清涼,甜美,,是浙江中部永康,、義烏,、東陽、磐安等地的有名的夏季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浙江永康,、義烏、東陽,、磐安,。
糖餳一般可根據(jù)所加蔗糖種類或添加的輔助性原料的不同而分成四種,分別為:紅糖糖餳,,白糖糖餳,,綠豆糖餳,赤豆糖餳,。
1,、紅糖糖餳
原料里面加紅糖的最為普遍,一般情況下所稱的“糖樣”多數(shù)都指這種,,這種糖餳外觀的顏色近乎于紅糖的顏色,,即為紅棕色或紅褐色,所以又可稱為“紅糖糖餳”,。這種糖餳,,入口有濃厚的紅糖味道,香甜可口,,百吃不厭,。
2、白糖糖餳
原料里面加的糖是白糖的糖餳,,就稱其為“白糖糖餳”,。由于白糖中沒有任何色素,所以白糖糖餳呈現(xiàn)自然米白色,,這種糖餳有自己獨特的風味。一般市場上賣的較少,。所以一般人見到的次數(shù)較少,。
3、綠豆糖餳
在紅糖糖餳的原料的基礎上再加入綠豆而制成的糖餳,。該糖餳因加入綠豆而變得更加清涼,,具有輔助消暑功效。味道極佳,。
4,、赤豆糖餳
在紅糖糖餳的原料的基礎上再加入赤豆而制成的糖餳,稱為赤豆糖餳,。該糖餳因加入赤豆而使口味變得更加豐富,,味道更加可口,。
糖餳的傳統(tǒng)制作工序一般分為六道,首先是將主料大米浸水泡透,,用石磨磨碎磨細裝桶,,加上適當?shù)募t糖、茴香,、薄荷,、橘皮、姜末等料,,再加水慢慢調成糊狀米漿,。
然后,在已經(jīng)燒開水的大鍋上放置蒸籠,,鋪上一層白棉布,,再將米漿均勻地澆在蒸籠里,,用文火燒約三個小時方可出籠。
出籠后,,將蒸籠一個一個地移至地上自然冷卻晾干,。
經(jīng)過這些程序,香噴噴的糖餳就可食用或者挑出去賣了,。
將大米在水里泡3至4個小時,,等泡軟了以后用豆?jié){機將它打成米漿,。
在蒸籠上墊一層干凈的紗布,,另一頭燒一鍋開水,把白糖放進水里溶化,。
把米漿倒進水里,,攪拌均勻,這時候,,米漿水有了一定的厚度,,會比酸奶更黏稠。
舀一勺米漿水攤一層在蒸籠的紗布上,,蒸上15分鐘,。
接著再煮一鍋水,放入白糖溶化后,,重復第3個步驟,,并把新的米漿水攤到第一層已經(jīng)蒸好的米漿水上。
繼續(xù)重復以上工作,,攤第三層、第四層……
最后一層蒸完后,,等它冷卻后放進冰箱,隨吃隨切,,否則邊緣會變硬,。
糖餳一般在室溫下只能保存一天,第二天就要變質。所以最好在當日食用,,如需存放,則應在陰涼處存放,,或放入冰箱冷藏,,冷藏溫度不可太低,,切不可放入冷凍檔,否則糖樣就要硬化,,即使升溫后也不可恢復,,無法食用了,。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半,浙江中部的永康,、義烏,、東陽、磐安等地的市民有吃糖樣的風俗,,在當天,,當?shù)氐氖忻褚话憧吹教丘h都會買上一兩斤,可以當飯吃,。
因為糖餳原本就是大米和紅糖加水制作而成,,因此主要營養(yǎng)成分就是淀粉等糖類,一般人吃個兩三塊糖餳,,就吃飽了,,就不用吃飯了。農(nóng)歷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飯,,而以糖餳配索粉為主食,這一習俗在永康,、義烏,、東陽民間已流傳了近千年。
在磐安,,按照磐安傳統(tǒng)民間風俗,,七月半家家戶戶要加工制作糖餳(不只是吃糖餳)。
農(nóng)歷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飯,,而以糖洋配索粉為主食,這一習俗在東陽民間已流傳了近千年,。
據(jù)《東陽市志》記載,,“糖洋為夏秋冷食”。
歷史上,,立夏一過,,東陽城鄉(xiāng)就有糖洋上市,最暢銷的當屬大暑過后,。那時候,,農(nóng)民天未亮就出田收割,到了八九點鐘都已饑腸轆轆,。這時候,,挑著糖洋和索粉的商販就會及時地出現(xiàn)在田頭。農(nóng)民因為身上大多不帶錢,就用濕谷去換糖洋,,因為田里沒碗,,就順手摘張荷葉當碗,用手抓著吃,。吃糖洋,,既實惠又能充饑驅暑,所以做糖洋的生意非常好,。
“七月半,,糖餳索粉當一頓?!弊鳛橐环N傳統(tǒng)美食,,糖餳曾經(jīng)在永康、東陽,、義烏等地廣受歡迎,。據(jù)南馬的老人說,近代最負盛名的當推東陽縣城的“恒盛和南貨店”制作的糖餳,。該店制作的糖餳色紅味香,、韌而不硬,食時涼爽香甜,、可口不糊,,歷經(jīng)百年而長盛不衰。特別是七月十五這一天,,整個縣城的男女老少,,都渴望能吃上一塊“恒盛和”糖洋,當時人山人海爭相搶購糖餳的盛況可想而知,??上У氖牵鲜兰o50年代后,,“恒盛和”的牌子就消失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用稻谷換糖餳也變成了賣糖餳,。據(jù)今年81歲的退休職工陳寶仙回憶,,上世紀60年代,南馬第一飯店從立夏開始做糖餳,,農(nóng)歷七月十五這天竟要賣上千斤米粉的糖餳,。從頭一天起,兩座石磨四個人輪流磨粉,,三個大豆腐桶浸水,。下午4時開始三口大鍋同時燒,,蒸籠疊到一人多高。次日一大早開門供應,,六個人六桿秤都來不及賣。
正因糖餳如此受歡迎,,在東陽民間,,一直都有一批人專做糖餳,而且往往世代相傳,。雖然每家制作的糖餳大同小異,,但是各有千秋,在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依然堅守著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