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之夜,,夜色皎潔,全家圍桌賞月,,對詩飲酒,,其樂融融。月餅象征著團圓,,是桌上必備之佳品,。而不同的地區(qū)月餅各有特色。
潮汕人以聰明能干,、心靈手巧,、善于經(jīng)商而著名,潮人制作的月餅,,稱為潮式月餅,,本地人稱為“朥餅”。它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nèi)外。現(xiàn)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五種風(fēng)味系列餅食之一(其他為京式月餅、津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
“朥”字,潮汕方言指豬油,。顧名思義,,用豬油摻面粉作皮包甜餡烤培熟的餅便是朥餅。以其餡料不同,,朥餅分為綠豆沙朥餅,、雙烹朥餅、烏豆沙朥餅和水晶朥餅,。
朥餅早就不僅僅只是一種食物,在它內(nèi)部包含著許多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它寄托了人們對親人的祝福以及美好愿望,。關(guān)于月餅有很多傳說,有嫦娥奔月的凄美傳說,,有關(guān)于吳廣起義的歷史故事,。在潮州關(guān)于朥餅,潮人也有其獨特的傳奇故事,。
傳說宋朝末年,,元兵攻進潮州城,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實行聯(lián)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yǎng)一個元兵,只準養(yǎng)胖不準養(yǎng)瘦,。還規(guī)定三家人晚上不得關(guān)門,,任由元兵隨意上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準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朥餅,。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餅底下墊著一小塊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暗中傳遞消息,,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朥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臺、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jié)果—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
貴嶼朥餅不同于其它朥餅的特色是皮薄、餡松,、味道清醇甘香,,別具風(fēng)味。貴嶼朥餅的制作過程是很講究的,,它所用的糖料,,要用陶缸漚制一至三年,以去除火氣,;制作餅皮時,,面、朥,、水要按一定比例拌得十分均勻,;餅餡的瓜碧、豆沙要反復(fù)研碎,、揉搓成粉狀,;焙制時要嚴格控制火候,火太猛則餅色焦黑,,火太慢則餅色淡白而不雅,。就是它的包裝,也與眾不同,,它是裝在一個小陶缽里,,一面封上竹葉,這樣,,不會走朥,,可以保存一二個月而不變質(zhì)。
貴嶼朥餅已有近二百年歷史,,有些貴嶼朥餅不同于其它朥餅的特色是皮薄,、餡松、味道清醇甘香,,別具風(fēng)味,。
貴嶼朥餅在潮州也叫糖餅,是潮州的特產(chǎn),。老字號的潮汕朥餅有意溪大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等品種,。潮汕朥餅特點有以下幾點:
1.主要原料為豬油:潮州月餅一定要用潮州本地豬的豬朥來炸油,因為這樣的豬油味道才極為柔軟香滑,,清涼,,不硬,口感好,。
2.皮酥薄脆:傳統(tǒng)中講究的“水油立酥皮”的“起酥”工藝得到完美體現(xiàn),,百般翻轉(zhuǎn),千番壓疊的外皮入溫油一炸,,層次分明的外觀如牡丹展姿層層綻放,,酥皮一碰即落,入口即化,,酥脆嬌嫩之感不言而喻,。
3.儲存方式獨特:對于月餅來說,餡料非常重要,,傳統(tǒng)的潮式月餅都會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現(xiàn)今雖然不用一年之久,,但也需要兩個月),“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餡,,固清爽涼喉。
4.風(fēng)味獨特:香,、甜,、軟、肥,。因其餅皮是用豬油與面粉調(diào)制而成的酥皮,,餡料以糖、冬瓜,、白膘丁,、香蔥、熟豬油,、芝麻等配制而成,。
5.外型扁平且圓:潮式月造形小巧,餅身較扁,,但都是正圓形,,餅的正反面還蓋上紅色的印戳。由于中秋節(jié)是傳統(tǒng)的團圓節(jié),,潮人都取團圓的吉兆,,故月餅又稱為團圓餅。
6.工序繁雜:潮式月餅數(shù)百年來講究遵古法制,,采用手工制作,。月餅制作方法就是從綠豆,、蒸熟到拌成餡,餡里面就滲入白糖,、豬油,,制成原料再進行人工制作,制成一塊月餅,,再到烤箱烘烤,。
不過,傳統(tǒng)的潮式月餅高糖分,低蛋白質(zhì),脂肪的含量也相對較高,,就朥餅皮來講,,傳統(tǒng)工藝生產(chǎn)中通常采用油炸或烘烤的方法,尤其是前者,導(dǎo)致含脂肪量較高,而蛋白質(zhì)的含量相對低。這種情況與廣東人過去喜歡甜食有關(guān),但從現(xiàn)代食品營養(yǎng)學(xué)角度分析,,對健康來說并不可取,,因此食用不宜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