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制作瓦酥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始于明末清初,。瓦酥一般長10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形似瓦狀,,入口沙、甜,、香,、松軟,,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路經(jīng)忻州市,州官許翰度敬上由麻會鎮(zhèn)(今麻會村)王鳳龍師傅制作的瓦酥,,慈禧食后龍顏大開,,賜名龍鳳瓦酥?!∫簿褪菑哪菚r起,忻州的瓦酥名聲大震,,成為山西地地道道的名特產(chǎn)品,。瓦酥以其質(zhì)酥脆,味香郁,,堪稱爐食中一絕,。鮮食酥沙,松軟,;干食酥脆,、甘香;常食健胃壯身,。曾被山西省商業(yè)系統(tǒng)評為最佳食品,,聲譽遠達太原、大同,、河北,、內(nèi)蒙古等地(市)。1981年被列為山西省名特產(chǎn)品,。
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瓦酥,,約長10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內(nèi)外皆呈金黃色,,上印“忻州瓦酥”字樣。每公斤約有五十二至五十八塊,。其質(zhì)酥脆,,味甜香郁,堪稱爐食中之一絕,。久放色味不變,,常食有健胃壯身的功用。制作瓦酥選用精粉,、純蛋黃,、上等食油,、細砂糖為料。成型時用模托就,,再經(jīng)油炸,,出鍋后壓制成瓦狀。這種食品,,因其好吃,,易儲存,物美價廉的特點,,成為人民群眾喜歡食用的餅類之一,。
標準粉五十六斤,鮮雞蛋黃十五斤,,食油二十七斤八兩,,砂糖粉十二斤九兩,生產(chǎn)成品一百斤,。
先將雞蛋去蛋清,,留蛋黃。蛋黃內(nèi)不能帶入蛋清,,否則容易起泡,。蛋黃打好后,放入全面容器內(nèi),,用水棒攪動均勻,,然后將全部砂糖和近一半的食油倒入全面容器內(nèi),繼續(xù)攪動,,待油,、糖面完全混合均勻為止。余下的一半面粉倒在面案上,,面中間挖一坑,,每次取容器內(nèi)攪勻的蛋黃二三斤,放入面坑內(nèi),,合成面團,,軟硬適宜,用面棍搟開后,,切成瓦酥條狀,,在專用模具內(nèi),磕制成形,。半成品放入油鍋后炸制,,炸成金黃色即可出鍋。出鍋后趁熱用森棒壓制成瓦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