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起源
三叫鼠,,又名三吱兒、蜜唧,。是中國南方(秦嶺淮河以南)某些地區(qū)的一種菜名,。
此物最早見于唐代的記載,據張鷟《朝野僉載》卷二記載:“嶺南獠民好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箸挾取,,咬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p>
大概的意思是說:嶺南的獠粵人(廣府人客家人)喜歡吃“蜜唧”,就是把還沒睜開眼,、全身通紅的幼鼠,,喂以蜂蜜,擺在筵席上釘住,,鼠崽蠕動爬行,。用筷子夾起一咬,鼠崽唧唧叫喚,,所以叫作蜜唧,。
明代張岱《陶庵夢憶》里有一篇《嚴助廟》,述及眾多祭祀貢品時,,歸于“非理”類的有“云南蜜唧,、峨眉雪蛆”(卷四)。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鼠”條載:“惠州獠民取初生閉目未有毛者,,以蜜養(yǎng)之,,用獻親貴。挾而食之,,聲猶唧唧,,謂之蜜唧?!?/p>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記載:“粵肴有所謂蜜唧燒烤者,,鼠也?;渴笊?,白毛長分許,浸蜜中,。食時,,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際,,尚唧唧作聲。然非上賓,,無此盛設也,。其大者如貓,,則干之以為脯?!?/p>
謠傳是廣東地方菜,,但是并無吃小老鼠的例子,再者三吱兒(地方發(fā)音)的叫法明顯不是出自粵語,,廣東沒地方發(fā)這個“吱兒”聲的,,此菜式出自廣東一說只是以訛傳訛,。該菜的真實出處其實是源自清末的南下逃荒人當中,具體來歷已不可考,,不過該菜目的二度復興倒是有史可查,。解放后中國在南海的守島官兵,,因為南海群島距離中國實在太遠,守島官兵在海島上開荒屢遭失敗,,原因就是當地海島上老鼠居多,。后來為了改善伙食,,幾名鄉(xiāng)村的士兵想到了老家用老鼠燒菜的辦法來提高士兵們的蛋白質攝入,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三吱兒",。改革開放后,,一些退伍的老兵們重新集合到一起創(chuàng)業(yè),,在廣東的許多老兵餐館中“三吱兒"開始逐漸擴散開來,也就有了“三吱兒”源于廣東的誤傳,。
名字來歷
蜜唧:以箸挾取,,咬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
三叫鼠:筷子夾起——鼠一叫,醬碟里一蘸——鼠再叫,,送入口中一咬——鼠又一叫,,所以這道菜名為“三叫”,。
三吱兒:吱兒在北方話之中是擬聲詞或動詞,,既是小老鼠叫的擬聲,,又有叫的意思,。含義同三叫鼠。
剛出生的小老鼠(活的)一盤,,調料一盤,。食用者用筷子夾住活老鼠,老鼠會“吱兒“的叫一聲,,(這是第一吱兒),,收到調料里時,鼠又會“吱兒“一聲,,(這是第二吱兒),,當放入食用者口中時,鼠發(fā)出最后一“吱兒“(共三吱兒),。菜譜簡單,,食用者需要無窮的饕餮動力和無比的勇氣,才可以品嘗這道菜,。
調料
調料依個人口味調制,,(椒鹽,海鮮醬,,涮羊肉調料,,夠創(chuàng)意就行。)不過,,粉嘟嘟的無毛鼠崽要用蜂蜜喂,。那種長尾巴的老鼠有細菌和傳染病,所以用的人工飼養(yǎng)的大白鼠比較安心,。
殘忍度
★★★★★
評點
三吱兒,,把食用剛出生的老鼠的過程,傳神的歸納在一起。
正:既能除三害,,把老鼠扼殺在襁褓里,,又能考驗食用者的勇氣。
反:過于殘忍,,傷害新生野生動物,,無異于血腥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