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工藝制作沫糊的過程
以前小石磨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器具,其主要功能就是加工懶豆,、豆腐腦,、沫糊。和大石磨用騾子,、毛驢做動力不同,,小石磨完全靠人工操作,一般情況下是一個人的全活,。
操作者一手握柄轉動石磨,,一手持勺添料,身子一去一回,、一左一右,、一搖一晃,所以這種小石磨也叫“晃磨”,,勞作過程叫“拐晃磨”,。也有兩人操作的大一點兒的“晃磨”,是人口較多人家用的,,安裝有較長的推桿,,勞作時一人專司推磨,一人添料,、收漿,。推磨人不斷擺肩膀、掉屁股,動作大,、速度快,,場面滑稽而夸張,,往往會引起觀者哈哈大笑,。
沫糊的用料主要是大豆、玉米,、芝麻,、小麥、大米,、花生,、綠豆、紅小豆等糧食,,配菜隨季節(jié)而定,。不管怎樣組合,其中大豆,、玉米,、芝麻三樣必不可少。
大豆,、芝麻,、花生必須先炒一炒,提出香味,,和其他雜糧一樣用水泡泛(泡發(fā))后上磨加工,;但是芝麻不能炒過頭,炒過頭后拐磨時香氣容易蒸發(fā),。把磨出的漿液經(jīng)過鐵鍋熬煮,,熬出香味后里面加上青菜或者干菜、粉條,,最后加上蔥蒜等調料,,香噴噴的沫糊粥就可以出鍋了。
沫糊漿液的粗細,、稀稠也有技巧和講究,,全由拐磨的當家。往磨上添料時,,加的水多了糧食就會磨得細一些,,漿就稀一些,少了就粗一些,;磨拐得快了就粗一些,,慢了就細一些。粗了、稠了有嚼頭,、更踐饑(頂餓),,細了口感好、易消化,。粗細,、稀稠要根據(jù)一家人的年齡結構和干活的輕重而定,一般的標準是不粗不細,、不稀不稠,。
沫糊雖然是粗茶淡飯,但做起來還是有講究的,。不僅漿液要不稀不稠,,燒火要不大不小,熬煮的時間和加菜的時機更要把握好。否則,稠了,、火大了都會坐鍋(抓鍋),,稀了不踐饑;熬的時間長了既容易坐鍋又浪費柴禾和時間,短了漿粒硬,喝著澀,香味不足,;菜加得早了容易爛化而破壞湯的色相,晚了生硬,。
熬煮過程中需要不停地攪鍋,,否則就會把粥煮糊。糊粥會大大降低沫糊的品味,,等于這頓飯做砸了,。總之,,把握火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