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沫是一種以小米面為主熬煮的咸粥,,濟南人又俗稱之為“五香甜沫”。甜沫源于豫北地區(qū)的豆沫,,后流傳至山東濟南,,成為濟南的一種特色傳統(tǒng)名點,,該小吃是大眾粥類美食,也是泉城二怪之一,。
游玩濟南,,除了欣賞泉水甲天下的“奇”,莫忘品味濟南特產的“怪”——泉城二怪,。泉城二怪是到濟南必品嘗的美食,,也是濟南歲月傳承的特產美食:一怪是茶湯,叫茶卻不是茶,。
茶湯,,以小米為主料炒制而成,因如沖茶一般,,沸水一沖即熟,,故名茶湯。
一怪是甜沫,,味道卻不甜,。甜沫,是一種咸粥,,粥做好后主人會問“再添么兒”,,指的是添加粉絲、蔬菜,、豆腐絲之類的輔料,,后來人們諧音成“甜沫”,因此甜沫口味是咸的,,不是甜的,。
茶湯非茶,米香四溢更勝茶,。甜沫不甜,閱盡五味方得甜,。
·明初,,(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北京之后,設光祿寺為禮儀祭拜之地,,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祿寺研制了一個以稷(小米)為基底的粥,命名為茶湯,。在祭祀拜天之時,,賜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
·1457年(明代天順元年),,德王是英宗次子,,為關切次子,英宗命光祿寺將此膳食技藝傳到濟南德王府,,德王府與秦府私交甚好,,將茶湯技藝傳至秦府,秦府將其改善為山東茶湯,。
并又在茶湯的基礎上,,運用府上的膳食文化,在小米面里加入姜與胡椒,,演化出了香辣的小米粥,,并稱之為甜沫。周圍鄰居都聽說秦府有兩個很怪的食物,,有個茶湯但不是茶,,有個甜沫但不甜。
于是,,“泉城二怪”開始流傳開來,。
明末清初,戰(zhàn)亂連年,,大批難民紛紛擁入濟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鋪,經常舍粥賑濟,,災民互相傳告,,來粥鋪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鋪難滿眾求,,便在粥內加入大量的菜葉并咸辣調料,。災民每當端碗盛粥前,見煮粥的大鍋內泛著白沫,,便親切地稱之為“田沫”,,就是田老板賑舍的粥。時有一外地來濟趕考的落難書生,,也來此求得此粥,,食之甜美無比,心想“甜沫”果不虛傳,。后來書生考取功名做了官后,,又專程來濟再喝甜沫時,已無昔日感覺,,問其因,,老板答稱實是“田沫”,田姓之粥的意思。官員恍悟,,當初只聽音而未辨字跡之誤所致,,于是題寫“甜沫”匾額,并吟詩一首:“錯把田沫作沫甜,,只因當初歷顛連,;閱盡人世滄桑味,苦辣之后總是甜,?!睆拇诉@種帶咸味的粥便叫“甜沫”了。
看來,,只有親臨其境,,喝上這種美味的咸粥,才能感到甜沫一名的來歷吧,!
“甜沫”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最能“自圓其說”:最早并不叫“甜沫”,,而是叫“添末兒”——粥做好了,再添上點粉條,、蔬菜,、花生、調料之類的“末兒”,,一嘗,,味道好極了!“添末兒”就傳開了,。后來人們才依其諧音雅化成了“甜沫”,。
小米:安神、和胃,、補虛
菠菜:平肝,、止血、潤燥
玉米: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利肝膽,,延緩衰老等功能
花生:滋養(yǎng)補氣,、延緩腦功能衰退、滋潤皮膚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利水消腫
花生 菠菜 粉條 豆腐皮 胡椒粉 鹽 蔥 姜 八角適量 小米面2大碗
步驟 具體操作
步驟1 花生提前泡發(fā)后加上八角煮沸后十分鐘關火,然后蓋著蓋子悶一會,。我一般是晚上煮好后早上用,。花生我喜歡多放點,嚼著特香,。
步驟2 鍋中加油,,然后加入一勺鹽燒熱,再將蔥花姜切絲放入鍋中炒香后加入花生,,煮花生的湯,,還有提前泡軟的粉條,豆腐皮絲,、胡椒粉同煮,,水量不足可以加清水。我這是兩大碗,,兩至三人份,。
步驟3 小米面加入清水調成糊狀,一定要攪勻,。沒有小米面的,,可以用玉米面來代替,但口感和味道要略差,。小米面的用量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增加,,如果入鍋后湯汁較薄,可以再增加,,如果要較稠,,可以在再加點水。
步驟4 水沸后煮上一兩分鐘,,然后用勺取一兩勺沸騰的湯汁入糊中攪拌均勻,。
步驟5 再次攪拌好的糊糊倒入鍋中,要邊倒邊攪動鍋中湯汁,。
步驟6 沸騰后轉小火,,慢慢攪動,嘗一下味道,,可以再加點鹽,。然后加入切成段的菠菜。
步驟7 再次攪動均勻后煮沸,,即可關火,。
步驟8 美美的享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