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回贈肉,,是徐州傳統(tǒng)名菜,。這是先用五花豬肋條肉,切成大方塊,,經(jīng)焯水刮洗干凈后置砂鍋中,,配以多種調(diào)味及鮮湯,先用旺火燒沸,,后轉(zhuǎn)小火燜至酥爛,。原汁鮮香醇厚,食之回味無窮,。
相傳,,東坡回贈肉為蘇東坡任徐州時所創(chuàng)。據(jù)史料記載: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任徐州知州,。在剛上任不到四月的蘇東坡,,當(dāng)年正碰上黃河決口,洪水順泗水直奔徐州城下,,接連天降暴雨,,水位猛漲,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處在非常危急之中,。這時,,身為徐州父母官的蘇軾,不顧個人安危,,身先士卒,親荷畚鍤,,率領(lǐng)禁軍武衛(wèi)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經(jīng)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蘇東坡曾在《答呂梁仲屯田》詩中云:“黃河西來初不覺,,但訝清泗奔流渾,夜聞沙岸嗚甕盎,,曉看雪浪浮鵬鯤,。”又云:“故道堙滅瘡痍存,,明年辛苦更應(yīng)甚,。”真實地記述了此次抗洪的生動情景,。
抗洪勝利后,,城里百姓為了感謝這位與民朝夕相處、甘苦與共的“父母官”,,紛紛殺豬宰羊,,擔(dān)酒牽羊,敲鑼打鼓地送到知州衙門,,贈給東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潔”的蘇東坡并不拒絕,,一一如數(shù)收下,,并親自指點廚師把這些送來的豬、羊肉,,分別改刀烹制成熟,,回贈給參加抗洪的黎民百姓。
故后人稱之為“東坡回贈肉”,。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美味,,無不叫好,。據(jù)民國初年的《大彭烹事錄》對回贈肉曾以詩云:“狂濤淫雨侵彭樓,晝夜辛勞蘇知州,,敬獻(xiàn)三牲黎之意,,東坡烹來回贈肉?!边@就是記述此菜的來源出處,。
歷代文人為回贈肉題詩不勝枚舉。其烹肉之法,后經(jīng)廚師不斷改進(jìn),,采用純五花豬肋條肉為主料制作,,烹技精益求精,使這一傳統(tǒng)美肴更臻善美,。
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火,火候足時它自美,?!?/p>
酥香醇厚、肥而不膩,。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蘇軾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guān)雞,、醉青蝦,后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主料:鮮豬肉(肋方)1000克,。
配料:菜心5棵。
調(diào)料:蔥椒泥40克,、醬油30克,、料酒50克、飴糖20克,、鮮湯600克,、香油30克、花生油1500克(實耗100克),。
1,、先將豬肋方刮洗干凈,放沸水鍋中焯過,,再下湯鍋中煮至七成熟撈出,,抹凈水分,抹上飴糖涼干,。然后從皮面橫刀切一厘米連刀塊,,反面豎切三刀,放入七成熱油鍋中炸至皮上起小泡撈出,,菜心經(jīng)水的后待用,。
2,、把肉放入砂鍋中(皮朝上)加入鮮湯、蔥椒泥,、醬油,,大火燒開,小火燜燉(或燜蒸)至酥爛,,澆香油,原砂鍋上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