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塌魚,,又名“元寶鍋塌魚”,是以魚為主料制作的菜品,,是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地方傳統(tǒng)名吃,。鍋塌魚形成于本世紀30年代初,。當時臨沂名廚高鈞的舅父蓋京義(也是名廚師)有一次來高家做客,說及孔府剔骨魚的味道和烹飪技術(shù),,高鈞十分留意,。后來,他用本地肉鮮味美的沂河金鯉魚,,參照孔府剔骨魚的工藝,,進行了多次烹飪試驗,,終于創(chuàng)制了鍋塌魚這道名菜,。
鍋塌魚因形扁、無骨,、塌倒而得名,。
鍋塌魚形成于1920年代-30年代,選材臨沂肉鮮味美的沂河金鯉魚,,參照孔府剔骨魚的工藝,,改優(yōu)創(chuàng)制而成。鍋塌魚色,、香,、形誘人口鼻,口味甜,、咸,、鮮。與糝,、八寶豆豉并稱為臨沂歷史三大名小吃,。
1986年獲山東省名吃菜大獎。
做好鍋塌魚有兩個關(guān)鍵:一是選好料,,即用魚必須是當天的新鮮魚,,每次約一公斤左右;二是將剔骨處理好的魚入鍋烹飪時,,要掌握好火口,。這樣才能做成一種色金黃,形扁圓,,味香甜,,質(zhì)嫩軟的絕口佳肴。
鍋塌魚味道鮮美,,一向為人樂道,。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毅同志有時到“泰豐”飯館吃高鈞的鍋塌魚,曾加以稱贊,。1983年,,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陶鈍在品嘗了這道名菜之后,,稱道臨沂鍋塌魚不虛傳,并說“鍋塌魚是懷才不為人知,,鹽車下的驥馬”,。